党报过生日,具有特殊意义,因为驻足回望,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强身健体、继续前行的良药和营养剂。
我在吉林日报社当了28年编辑,连续上了28年夜班,现在退休12年半。自1998年任编辑室负责人后,15年间平均每天编审稿件2万余字,累计编审稿件9000余万字,是报社迄今为止上夜班时间最长、每天看稿最多的新闻人。我先后获得“吉林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9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
我深知,编辑是一个平凡又枯燥的职业。每天做的大都是重复的工作:审稿、拟题、组版,请示、汇报、倒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淡而琐碎,杂乱又紧张。有一段时间,就想去当记者,风里雨里走一回。
是什么让我在编辑岗位上坚守下来?是“党报守门员”的信念!
2011年,吉林日报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活动,我在审阅一位老同志来稿时,发现了严重的错误。可见差错真是“无差别存在”,“守门员”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编辑岗位是党报安全出版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党报,编辑有价值、有作为、有地位,肩负着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这种信任和重托,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执着坚守。
但“党报守门员”的重大责任,又不免让我们有些战战兢兢。怎么办?在我担任一编室及编务中心主任的15年中,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工兵队伍”。工兵者,排地雷、拔钉子之能人也。党报日出数万言,排地雷、拔钉子是编辑的第一要务。尽管人员不断更迭,尽管时有新手上岗,“工兵队伍”建设从未放松过。我们还注重建立防差错长效机制,制定并不断补充修改《出版规则》。我们建立起“出刊差错通报”“不定期研讨差错”等制度,让警钟长鸣。我提出“视错同仇”,像对待仇敌一样把差错挑出来,干掉。我绞尽脑汁,思考着、盘算着“差错”的可乘之机,先下手为强,除隐患于萌芽。
我有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全国各地新闻、出版界最新出现的差错,每逢“差错研讨会”便要发布。每次开编前会,我都本不离手,不时地记录,把总编、副总编的要求和编前会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再一一落实。
我有一个“小发明”,叫“夜班10问”,贴在夜班室墙上,要求每个值班编辑,下班关灯前都必须回答这10个问题。诸如:“新华社和省里重要当日稿有没有遗漏?”“标题一个字一个字地验过了吗?”“转版题核对了吗?”“新华社传来的‘改稿’都改完了吗?”“涉及敏感话题的稿件提法准确吗?”……编辑室的编辑们都对“夜班10问”不敢怠慢。想想看,凌晨一两点钟,甚至三四点钟,千家万户酣然入梦时,有一伙人,瞪大了眼睛,反复盯着屏幕和大样,琢磨来琢磨去——是不是有点儿奇葩?这,就是“拿公事当家事”“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弥足珍贵,是咱党报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