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特刊

我与吉报难舍的文化情缘

曹保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民俗学家,《吉林日报》特约专栏作家 曹保明

我是1949年生人,今年76岁,是共和国同龄人;吉报80岁,正好大我4岁。我该称吉报为“大哥”。回想起来,这位大我几岁的文化“大哥”,却是我文学生命最初的引路人和文化历程的奠基人,更是我文学命运的开创人。我文学路上的每一个脚窝都与吉报深深培育关联。

1975年,我正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第二年就要毕业了。这时正逢吉报30岁生日,当时报社主编让我写一篇报告文学,我写出了一篇5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时代的风格》发在吉报上。当时这篇作品一下子引起了吉大中文系领导的重视,毕业前夕这篇“大作”的发表,使中文系正在组建“民间文学”教研室和“写作”教研室的领导想到,一个在读书期间就能在省报发表大块文章的人,该是“人才”呀!应该留校啊!就这样,我毕业时顺利留校,当上了吉林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一名教师。这正是当年吉报给我文学生命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和走进文化和文学殿堂的重要开端。

在我因这篇作品留在高等院校当教师后,吉报依然没有忘记他们栽培起来的这位“小老弟”。当时,由于教学实践和带学生采风经常深入接触东北农村、长白山森林、挖参、木帮、渔猎生活,我积累了许多文化素材和资料,于是文化“大哥”把我当成“文化亲人”,总是及时向我“索文”“约稿”,而且“穷追不舍”。

这一下子把我的文化激情大大地调动起来,把我的文化之火点燃起来。50多年来,吉报为我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如《木帮习俗》《挖参人》《长春母亲》《最后的渔猎部落》《淘金故事》《闯关东人》等等;而且,还专门为我开辟了“关东文化专栏”“东北故事连载——曹保明讲故事专栏”;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板块,如当春节申遗成功时,吉报为我开辟了《东北“年”文化》连载等。我从此成了吉报的“红人”,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专栏作家。我一从原野、山里归来,一有了好的文章和心得,我也第一时间给吉报的亲人们汇报、写稿,而且几乎每个周一早上,我都把给吉报的“投稿”装在贴有8分钱邮票的信封里投进邮筒再上班,这几乎成了我与吉报文化情缘的生活习惯。

多少年光阴就这样过去了。吉报几代的社长、总编、编辑等从喊我“小曹”,渐渐变为喊我“老曹”,但他们在很多时间节点,还依然不忘记对我的培养和继续关注,推出《曹保明与人文东北》《东北文化的守望人》等纪念文章。

几十年来,我已出版几十部著作,发表2000多万字的作品,当我得到了许多荣誉称号时,深深思索,我最珍惜的是吉林日报“优秀通讯员”那最初的“称谓”,最难忘的“定位”是吉报为我一生作了“文化定位”,这是我生命的荣誉,也是吉报培养人才的成功“案例”。

今日,当吉报“大哥”80岁生日之际,我从心底感恩,并希望吉报继续发扬以往那种热忱培养、栽培、关爱、提携文学青年和人才的行动,为祖国和未来培养更多更杰出的文化人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