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科教

“三良”托起丰收田

本报讯(记者徐慕旗)近日,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中国科学院大安盐碱地治理万亩核心示范区,随着测产结果公布,丰收喜讯传来:今年对新垦第一年的重度盐碱地采用“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当年水稻最高亩产达到513.03公斤,相比对照田增产339.65%。

这片示范区以中重度盐碱地为主,大片土地曾经颗粒无收。从2021年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开始以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梁正伟研究员团队在示范区利用酸性磷石膏等高效土壤调理剂改造良田,推广东稻系列耐盐碱水稻良种,集成密植、灌排等栽培良法——短短几年间,“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大安模式让更多盐碱地结出了“丰收果”。

“盐碱地治理,良田是基础。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们认为酸性改良剂效果更好。”在测产现场,梁正伟拿起一盒白色粉末讲解道,“这是磷石膏,我也叫它‘酸性磷石膏’,是我们近几年主要使用的土壤调理剂,一次大剂量投入后,能持续发挥改良效果,成本较低。”

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在酸性磷石膏改良技术实施4年基础上,施加以“中科发5号+密植栽培+灌排洗盐技术”为核心的改良技术,水稻亩产达到690.87公斤,相比对照田增产47.34%。

今年,团队使用的磷石膏不少是从湖北“远道而来”。这次测产,湖北省自然资源部门、院校学者和企业代表受邀前来。他们赞道:“梁教授团队的技术,科学设计盐碱地与磷石膏耦合利用,必将推动磷化工产业经济循环发展,开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大安示范区的丰收成果,证明了“三良一体化”技术在重度盐碱地治理中的显著成效。而在盐碱程度较轻、已有多年水稻种植基础的镇赉万亩核心示范区,该技术又展现出了不同的应用场景与显著成效。

经过紧张工作,在水稻“两减”绿色栽培模式下,示范田亩产最高达到777.75公斤,连续4年亩产超700公斤,对比农户生产田增产20.8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连续5年来白城参加梁正伟团队组织的测产活动。“从连续几年的测产结果来看,示范区水稻产量稳步增长,土壤质量持续改善,充分验证了团队技术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先进性。”他说。

“三良一体化”技术让白城的盐碱地变成了丰产田,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