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长春市职业院校斩获14金18银21铜,创下历史最佳成绩,其中金牌数占全省总量的70%。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长春职教学子的技艺坚守、指导团队的全力护航,更是全市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
学子:以“较真”磨技艺,用坚守铸荣光
“实操—复盘—再实操”,今年夏天,这七个字成了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药传统技能赛项代表队的训练日常。该校“四朵金花”凭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摘得医药生产与经营赛道金奖。“从频繁失误到稳定发挥,每一步都靠数百次打磨。”选手刘津畅回忆,备赛时队员们处处“较真”:称量药材差毫厘就推倒重来,辨识饮片多犹豫一秒便反复查资料比对,练“刀切饮片”时一站三四个小时,手臂酸、手指红也不停歇,这份执着最终化为赛场上的从容与自信,助力团队站上金奖领奖台。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选手李金锐和队员们的备赛同样充满“拼劲”。“我们从早练到晚,没有明确结束时间。”李金锐说,起初团队成员间略显生疏,但日复一日的磨合让他们之间的默契快速提升,从手忙脚乱到无缝交接,大家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掌握技能同样能成就精彩人生。”李金锐表示未来要成为一名专业技师,把工匠精神传递下去。
导师:科学筹备+全程陪伴,做学子“最强后盾”
每块奖牌的背后,都有指导团队的默默付出。“竞赛成功始于科学的赛前筹备。”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周奕彤介绍,备赛采用“基础训练-模拟实战”的阶梯式模式,先帮学生夯实基础,再通过模拟赛场适应节奏。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为了打磨比赛剧本,师生常一起熬夜修改,逐字逐句抠细节,力求呈现最佳效果。
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刘新月则带领团队投入近7个月的备赛,她们按照“基础夯实—技能拔高”逐步推进:技能实操上,结合行业新标准打磨项目设计;思维培养上,引导学生灵活应对突发问题;心态调整上,通过经验分享、心理疏导帮学生减压。刘新月表示,后续会把备赛经验融入日常课程,搭建校内实践工作室,为赛事储备人才。
院校:以赛促教谋改革,产教融合育人才
为了让学生在赛场上发挥最佳水平,各院校纷纷拿出“实招”。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项购置先进设备、竞赛耗材,邀请行业专家“一对一”指导。教务处处长孙晓琪说,学校将把大赛中的行业前沿技术、规范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总结获奖经验优化实训方案,通过“传帮带”机制形成以赛促教氛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参赛项目多,共派出14支代表队,参加了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四个赛道的比赛角逐。该校将大赛实训条件建设纳入基地规划,选配指导教师时兼顾个人素质、理论功底多方面素养,还聘请企业技能大师、赛项专家加入指导团队。同时以竞赛为载体开展超20项第二课堂活动,既提升学生技能,也为选手选拔铺路。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则聚焦大赛经验向教学资源转化,通过四项举措推动从“培养参赛选手”到“提升全体学生技能”的跨越。即解构大赛标准开发教学资源、推广“项目式教学”与“模块化实训”、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宣传获奖团队事迹、营造校园工匠文化,让大赛成果真正惠及全体学生,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