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延边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活力在此交融。这座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东北抗联思政课程主题教室、新时代老兵故事站、薪火相传校史馆及百米文化长廊共同构筑的教育矩阵,不仅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重要指示精神的创新实践,更开辟了“文化+场馆+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新路径。
10月13日,记者走进延边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作为核心展区,这里不仅完整呈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更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变脉络。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展区生动诠释了延边各族群众和睦共处、守望相助的历史传承,以及“兴邦定疆”的伟大精神追求,同时梳理总结了学校76年来在教育固边、人才兴边、科技强边、产业富边、学术戍边、文化润边六方面的卓越贡献。
各展馆定位清晰,特色互补:东北抗联思政课程主题教室依托史料与场景复原,着力打造沉浸式思政“金课”实景课堂;新时代老兵故事站通过“老兵讲历史”“新兵话传承”的生动实践,展现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矢志强军报国的时代担当;薪火相传校史馆系统梳理学校76载扎根边疆的奋斗足迹,将厚重校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革命老区红色延边主题展”文化长廊,系统展现了全州8个县市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留下的历史遗迹与感人至深的光辉事迹,引导师生铭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从1948年12月筹建,到1949年3月举行首届开学典礼,我们的创校先贤们筚路蓝缕,仅用3个多月,就让延边大学屹立祖国边疆。”讲解员宋宇航的动情讲述,瞬间将在场观众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当他引用《国语·鲁语》中孔子辨认肃慎族箭矢的典故时,一段跨越时空的民族交流史仿佛在听众面前徐徐展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见证。这种富有温度的叙事,让宏大历史可触可感,使深刻理论入脑入心。
如今,延边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已获评“吉林省教育关心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吉林省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实践中心”等称号。年均超过12万人次的参观量,印证了其出色的展陈水准与育人实效。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凝聚各族师生文化认同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区域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