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热土上的历史回响得到青年“应答”,通化师范学院内的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育人课堂”,让青春力量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青春血脉,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走进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承载着烽火记忆的“老物件”、一段段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汇聚成国家记忆,生动诠释着通化这座红色之城的厚重历史,更让红色精神成为激励青年学子奋勇向前的宝贵财富。
在抗战记忆展区内,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大学生讲解团成员国慧羽正以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为参观的学生讲述着杨靖宇将军率部队在通化山区浴血奋战的故事。
“每次讲解这些故事,我都能感受到革命先辈身上那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希望用青年视角让这些历史‘活’起来。”国慧羽说。
在这里,红色历史文化场馆不仅是历史的陈列室,更是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每次看到这些纪念馆收录的老兵手模原件时,我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的过去,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担当。”参观学生王大雨感慨道。
纪念馆以“老兵记忆”为主题,以时间为主线,以通化师范学院退休干部胡堂林与爱人孙艳华历时10余年收集的通化老兵资料为主要展示内容,分为抗战记忆、解放记忆、援朝记忆三部分展示。全年举办红色主题活动117场,累计接待10万余人次。其中,为中小学生开展红色教育48场,成为地方红色教育的标杆阵地。
为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使命感,通化师范学院组建“通化红色历史文化纪念馆大学生讲解团”,如今已培养6代讲解员,致力于守护老兵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用自己的声音传递红色精神。
“学校成立大学生讲解团不仅是为了讲好红色故事,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通过参观、讲解、服务的过程,让他们更好地接受红色历史文化的熏陶洗礼。”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戚庭跃说。
依托纪念馆,学校还带领学生系统整理孙艳华夫妇捐赠的429位老兵资料,并开展守护老兵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老兵事迹、帮扶困难老兵。
“我曾跟着老师去看望一位抗联老兵,当他谈及那段抗战历史时,我仿佛也跟随他的记忆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深刻体会到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也让我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讲解团成员刘文曦说。
多年来,通化师范学院持续打造红色育人体系,不断丰富“以靖宇精神建校育人”这一办学特色的内涵。组建“薪火”大学生宣讲团,全年开展宣讲活动36场,足迹遍布全国10个省,累计覆盖1200余人。暑期“红色故事回家乡”社会实践深入吉林省内各地,开展基层宣讲308场,在湖北省、江苏省等地分别吸引178人、92人参与,构建起跨区域红色教育网络。
从记录者到讲解员,从学习者到传播者,通化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正用自己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赓续历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
“学校将继续依托通化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深入进行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将红色基因以多种形式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戚庭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