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吉林西部,天空湛蓝如洗。在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洮南实验基地,一把铁叉掀开略显板结的土壤,一股浓郁而独特的辛香破土而出——几块形态饱满、色泽鲜黄的生姜被专家亲手捧出。
现场一阵低呼,经过称重,最大的一块单体重达3.2斤!这片曾经被认定为低产的苏打盐碱地,如今生姜亩产突破了1.2万斤。
近日,在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举办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田间展示会暨第一届苏打盐碱地生姜品种推介会”现场,来自各地的农业专家、种植大户们围在田埂边,聚焦于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盐碱地奏响“丰收曲”
小生姜成了“大主角”
走进占地13.2万平方米的试验基地,仿佛进入一处自然的农业科技博览馆。18栋温室、16栋大棚整齐排列,其间点缀着各类蔬菜试验田。
在白菜示范区,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赵福顺向嘉宾们详细介绍:“我们选育的‘吉白11号’不仅心叶紧实,更重要的是在盐碱地上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他的讲解引得与会者频频驻足观察。
辣椒地里,品种“PJ33”挂满了细长而油亮的果实,一旁的黄瓜架下,“吉农杂1号”黄瓜条直刺密,菜豆“吉品油豆1号”豆荚匀称,萝卜露出半截白嫩的“身子”,与翠绿的叶丛相映成趣……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丰收画卷。
然而,当天最耀眼的“明星”,非生姜莫属。
在经济植物研究所洮南试验基地的特定示范区内,一垄垄姜苗茎叶粗壮、叶色深绿。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专家汪磊俯下身,仔细拨开植株根部的泥土,一大窝形态奇伟、分支肥硕的生姜逐渐显露真容。挖出的姜块个头硕大,姜皮薄嫩,姜肉色泽鲜亮,浓郁的芳香瞬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在东北的苏打盐碱地上种出生姜,而且长得这么好,亩产达1.2万斤以上,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汪磊捧起还带着湿泥的生姜,感慨万分,“这不仅是品种的胜利,更是技术的奇迹!”
科技赋能
点“碱”成“金”的奥秘
“盐碱”蜕变,并非偶然。背后是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多年来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研攻坚。
“苏打盐碱地pH值高、土壤结构差、钠离子含量高,直接种植生姜几乎不可能成活。”该所专家在技术分享环节介绍,“我们的突破在于‘双管齐下’:一是筛选和培育出了耐盐碱能力强的专用生姜品种;二是研发了一整套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精准栽培技术。”
这套技术体系包括如何通过添加改良剂调节土壤pH值,如何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以避免次生盐渍化,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实现水分的精准供给。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则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确保生姜的品质和安全。
基地内,现代化的设施为技术落地提供了支撑。连栋大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的湿度和盐分含量,数据同步传输到控制中心,为精准管理提供依据。
从“试验田”到“经济田”
产业未来可期
座谈会上,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原院长徐坤介绍了我国生姜产业发展情况,对我省农业专家在盐碱地上成功开展生姜种植给予高度赞扬。
一位农户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这地种普通作物,收益不高。改种耐盐碱生姜,虽然前期投入大一些,但产量和价格都很可观,算下来亩效益翻了好几番。这姜品质好,生姜批发商早就开始了预订。”
据介绍,此次展示会和推介会,标志着我省在苏打盐碱地生姜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集中展示、技术讲解和现场交流,将加速这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我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类似的盐碱荒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新的、高价值的产业方向。
“向盐碱地要耕地、要产量,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省农科院院长马国成表示,“生姜在盐碱地上的成功规模化栽培,是农业科技在盐碱地上的生动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耐盐碱作物种类,为大面积盐碱地的生态修复和高效利用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秋风拂过这片盐碱地,昔日的“白色荒漠”正在暖棚下悄然披上绿装。破土而出的金黄姜块,散发着醉人的辛香,更承载着科技赋能农业、点“碱”成“金”的无限希望。
【新闻链接】
生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与经济作物,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姜生产国与出口国。种植区域分布广泛,已形成多个核心产区,其中山东是最大的主产区和集散中心。我国生姜产业链条完整,从鲜姜销售延伸到姜片、姜粉、姜油等深加工产品。未来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培育优质姜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来提升产业韧性与附加值。
记者手记:
那把铁叉破开土层时,记者仿佛听见了土地的呼吸。这里,藏着土地的倔强。吉林西部的盐碱地,曾经是农业的“边际地带”。在这里,一垄垄生姜却以一种近乎叛逆的姿态生长着——单株3.2斤,亩产1.2万斤,这些数字在秤盘上闪烁,像是对既定命运的温柔反驳。这里,藏着时间的韧劲,更是数据与经验在试验田里的反复淬炼,用智慧与耐心等待的土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