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艺术

丹青史诗中的民族精神与时代启示

张 舟

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些时刻如同永恒的坐标,镌刻着人类命运的转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是这样一个凝聚着血与火、光荣与梦想的历史坐标。“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艺术之门,让我们在笔墨丹青间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力量。

这场展览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中俄两国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136件作品构成的六个篇章,宛如一部恢弘的视觉史诗,从“序篇”的历史回望到“国难当头”的悲壮叙事,从“浴血奋战”的英雄赞歌到“伟大胜利”的曙光;从“卫国战争”的历史定格到“珍爱和平”的未来展望,每一幅作品都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气韵的生动写照。

在艺术的长廊中,我们看到了唐一禾《七七的号角(画稿)》那永不消逝的呐喊,这幅因战时物资匮乏而未完成的巨作,恰如当年全民族抗战的进行时,象征着追求光明与和平进步事业的永恒接力。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以刀代笔,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刻入历史的记忆。这些作品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艺术家们以笔为枪,以画布为战场,在艺术与时代的交汇处找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王盛烈的《八女投江》将人物与山河融为一体,使自然景物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贾又福的《太行丰碑》更是将山水人格化的典范,整座山脉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血肉长城。这些作品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它是对历史的诠释,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有其永不磨灭的艺术价值。

从钱松喦《延安颂》的革命浪漫主义,到古元《延安风景》的质朴情怀;从石鲁《南泥湾途中》的生产热情,到钟涵《延河饮马》的人性光辉,艺术家的笔触逐渐从战争的惨烈转向建设的热情,从革命的硝烟转向和平的愿景。齐白石《和平万年》以“荷”谐“和”、“瓶”谐“平”,在红花墨叶间寄托了对和平岁月的真诚祝福,完成了从呐喊到祥和的叙事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段精辟论述为我们理解这场展览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精神的传承。它们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这场展览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润物无声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艺术熏陶中升华思想境界。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苦难不容忘却,民族的精神血脉必须赓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丹青写史诗,笔墨传精神。当观者穿过展厅,仿佛穿越一条时光隧道,《怒吼吧!中国》中那个被缚的汉子已然挣脱绳索,《延河饮马》中那匹战马饮过延河水后,正昂首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美术展览终会落幕,但这些作品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精神火种,将跨越时空,永续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焕发新的时代光芒,激励我们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