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承载着吉林人民热血记忆的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将于10月25日在集安市开展。这座以“回溯后援征程,传承英雄精神”为核心的展馆,通过三大部分、14个单元的精心展陈,将吉林作为抗美援朝关键后援地的历史娓娓道来。
“这就是当年我们过江的桥!”10月20日,9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吉庆,在“抗美援朝第一渡”展区的照片前停留良久。老人的眼睛突然亮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跨过鸭绿江的夜晚。
从“抗美援朝战争战展区”到“抗美援朝在吉林”,再到“抗美援朝中的吉林英雄儿女”,展览每一个部分、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片、每一段影像,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刘吉庆记忆深处的烽火往事。
他回忆,1950年10月19日晚,刘吉庆跟着部队从辑安(今集安市)浮桥跨过鸭绿江。刚到朝鲜,眼前的景象就让他揪心。“到处是被炸毁的房屋、汽车,路边躺着许多无辜百姓的尸体。那时候就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敌人赶出去。”回忆过去,刘吉庆心绪难平。
在“第二次战役”展区,当讲解员提到“38军113师龙源里追歼战”时,刘吉庆声音激动:“我就是38军113师的!”
最让刘吉庆难忘的,是攻打三所里的肉搏战。当时弹药打光了,战士们只能端着刺刀冲上去。混战中,他从弹坑里发现一根爆破筒。眼看敌人越冲越多,他拔下爆破筒的拉火绳,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敌人一看我拿了爆破筒,吓得抱头就跑,侵略者都是纸老虎。”刘吉庆坚毅地说。
“抗美援朝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上过朝鲜战场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敌人发起冲锋时,将士们因缺少弹药就用枪托、石头、钢盔砸敌人。”刘吉庆感慨道。
来到“战勤保障”展区,老人的目光停留在“炒面加工点”的老照片上。刘吉庆回忆道:“没有制空权,敌机天天轰炸,后勤补给跟不上。那时候经常炒面就雪,雪地里还混着炮灰和弹片,有个战友甚至误吞弹片,差点丧命。”
随后,他看着照片说:“我们吉林的老百姓太好了,战士们在前线打仗,他们在后方支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胜利。”
回首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集安鸭绿江畔“抗美援朝第一渡”奔赴前线,到万千吉林人民在后方日夜不停的全力支援,吉林这片黑土地,不仅是支援前线的战略枢纽,更是守护生命与希望的港湾,每一段往事都深刻诠释了吉林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
抗美援朝期间,共有40余万志愿军部队、17.2万担架队员,从吉林省出国参战。吉林省共接待过往部队伤病员、朝方人员及支援民工78.2万余人次。吉林省各族青年参军2.87万人,赴朝支前参战人员53320人,牺牲烈士18499人。
随着参观展览接近尾声,刘吉庆也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18499名吉林籍烈士……他们的故事该被永远记住。希望年轻一代都能看看展览,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别掉队’。”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吉林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吉林人民以无比的赤诚与牺牲,在祖国后方开辟了另一个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场,为赢得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战场上我从来没怕过。为了党和人民,我能奉献一切。”刘吉庆的话掷地有声,而即将开放的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正是要将这份赤诚与担当,化作可感、可忆、可传承的红色印记,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闪耀,激励着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