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文化

吉动廿五载:绘梦山海 帧刻东方

本报记者 马璐

全新原创动画电影《疯狂电脑城》于2025年国庆档上映。

特效工作室的师生正在探讨新的课题。

第二届中国(吉林)动漫大会现场。

时光轻轻倒回2000年6月,东北初夏的风里裹着黑土地的暖意。

在这片浸润着东方文脉的土地上,中国第一所专注动画教育的专业院校——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今吉林动画学院),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的她,心里揣着简单的热望:要用动画当笔,为中国动漫拾起山海故事、刻下东方模样。

一晃25载春秋,它用帧帧画面铺展的,不只是一所高校的成长,更是中国动漫从萌芽到崛起的足迹,也把“以动画载东方、用帧画留山海”的执着,刻进了廿五载岁月。

初心如炬:在时代呼唤中破土而生

20世纪末,当《狮子王》的草原咆哮、《千与千寻》的奇幻秘境透过银幕荧屏席卷中国,观众沉醉于异国动画魅力的同时,一个追问却深深刺痛着有识之士的心灵:为何在动画这一现代表达载体中,我们丧失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时代之问,如同一声振聋发聩的号角,催生了吉林动画学院(简称吉动)的诞生。

创始团队怀揣着对中国动画未来的困惑与期盼深入调研,走访考察日韩、欧美等国家知名动画院校和产业发展情况。他们眼中所见的,不仅是异国从创意孵化、技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的成熟动画体系,更在中外文化传播的对比与反思中,萌生出强烈的文化自觉。

一份清晰的使命就此在心中凝聚:中国需要能扛得起文化传承的动画人才,需要能讲透东方智慧的动画作品,更需要让积淀千年的东方文化,通过动画这一鲜活载体,真正走出国门、被世界看见。

建校之初,吉动的起点朴素得令人动容:全校仅设动画一个专业,这也是当时国内高校中独一无二的动画单科专业。首批学子挤在几间陈设简陋的教室里,握着最原始的手绘板,笔尖在画纸上一遍遍描摹、勾勒,每一笔都藏着对中国动画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深夜的教学楼里,总有几扇窗亮着暖黄的灯——那是学子们在逐帧打磨作品,画纸上的原画改了又改,橡皮擦磨出的碎屑堆成了小丘;课间休息时,他们围坐在一起,为“中国学派”动画的复兴争得面红耳赤,眼里却始终闪着不甘与坚定。这些深夜的光、修改的痕、热烈的声,共同熔铸了吉动质朴又坚韧的精神底色。

“打造中国动画的人才摇篮,让东方故事走向世界”——这份沉甸甸的初心,自诞生起便如不灭的火炬,既照亮了此后25年里无数个伏案创作的深夜,也温暖了中国动漫产业萌芽起步时的每一个寒冬。

育人之道:以产业为壤,以梦想为种

一所学校的灵魂,在于它如何以教育为犁,为行业培育真正扎根的人才。

吉动自诞生起,从未将自己封闭于象牙塔的温床——主动打破高校与产业间的无形围墙,鲜明提出“学研产一体化”办学特色,让教育的根系始终深扎产业沃土。

在这里,课堂与工作室的边界早已消融:教授拿起教案是传道授业的师者,翻开项目脚本便成了深耕行业多年的资深总监;大一新生刚学完基础理论,转身就跟着团队参与真实动画项目。从二维原画的线条勾勒,到三维建模的细节雕琢,从剧本创作的逻辑打磨,到后期合成的光影调试,学生笔下的每一笔、屏幕上的每一帧,都与产业前沿的脉搏同频共振。

他们用历时数年打磨的《青蛙王国》系列,构建出充满东方美学的奇幻世界,让外界看见中国动画从稚嫩到日趋成熟的工业制作水准;他们凭《疯狂电脑城》戛纳首映,用灵动的东方创意征服国际观众的目光;他们以《山海经》为灵感原点,让上古神话中的奇珍异兽在数字世界“活”起来,更将AI技术、智能仿生机械技术融入创作,探索动画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落地路径。

而这些深耕产业、追逐热爱的故事,不过是吉动人办学路上的寻常光景。

25年来,近6万名吉动学子带着母校的印记从这里走出:有人在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米哈游等行业头部企业里成长为核心技术骨干,撑起国产动画的半壁江山;有人创办工作室,用一部部创新作品搅动行业风潮;有人沉下心扎根基层文化领域,用细腻的动画语言讲述普通人的烟火人生。

他们身上始终带着共同的吉动底色——一双能驾驭前沿技术、绘制万千世界的巧手,一颗永葆热爱、永求奋进的初心。这,正是吉动以产业为土、以梦想为种、以创意为翼、以奋斗为楫,培育出的最珍贵的育人成果。

术载艺心:科技浪潮中的守正创新

有人说,动画是最接近梦的艺术。

但在吉动,“造梦”从不是仅凭灵感的随性创作,梦的背后,是严谨的科学,是反复的调试,是无数个深夜仍亮着灯的工作室。从动作捕捉到实时渲染,从物理特效到人工智能,技术从来不是艺术的对手,而是她最忠实的盟友。

当AIGC浪潮席卷全球时,吉动人早已带着对“动画本质”的思考躬身入局——他们的布局远早于技术风口——早在AIGC概念尚未广泛普及的十余年前,便从课程体系根源着手调整,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打磨人才培养链路。不仅新增多门前沿课程,更同步搭建动画AI的创新实验室,将算法训练、数据建模等技术内容,与角色设计、剧本创作等艺术课程深度融合,还特意组建跨计算机、动画、文学的师资团队,甚至联合科技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从源头解决“技术人才不懂艺术、创意人才不会技术”的行业适配难题。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用AI生成角色动画,用算法优化渲染流程,还是用智能仿生机械打造出能呼吸、能互动的“数字生命”——在吉动,技术始终是叙事的“摆渡人”,从未凌驾于故事之上。

就像一位深耕动画教育二十余年的教师所说:“我们敲代码、调机械、做特效,从来不是为了炫技。真正要做的,是让古籍里沉睡的神话‘活’起来,带着东方的温度走出纸页。”

艺术为核,锚定东方故事的灵魂;科技为翼,撑开现代表达的天地。

这种“技术+艺术”的双螺旋结构,藏着吉动最独特的浪漫:让前沿技术始终为文化传承服务,让每一次创新都扎根于东方叙事的土壤。

山海可赴:未来已来的吉动答卷

2025年,是吉动“十四五”发展的收官之年,更是谋划“十五五”战略升级,开启下一个25年新征程的关键起点。

站在这一时间隘口,吉动已循着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双轨,绘制出清晰而坚定的未来蓝图——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IP《山海经》为核心,深度构建“山海文化”内容开发与创作体系,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影视特效、智能仿生机械等新技术推动文化内容创新与产品升级;

以双阳产教融合校区为基地,打造AI沉浸式体验空间,落地“前店后厂”创业模式,同步建成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研学体验及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文创类)联盟项目孵化基地,吸引年轻师生创业群体扎根生长;

以中国(吉林)动漫大会为窗口,在吉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深化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中国长春电影节组委会等的合作,办好中国(吉林)动漫大会等系列活动,搭建产业与文化的全球对话平台;

以“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文创类)联盟”为纽带,联动省内60所高校与社会力量,释放专业、产业、项目资源,让万千年轻人共织一张融合“教育、文化、艺术、科技、市场、消费”的中国创意之网……

这一切,不是为了追逐行业潮流,而是以技术赋能文化、以协同激活创新,为定义中国动漫游、设计、影视等产业新质生产力集群、推动东方文化现代表达,交出属于吉动的未来答卷。

长风万里,绘梦不息。

25年,足以让树苗参天、溪流成河。

25年,对人类而言正值青春年华,对一所高校来说更是风华正茂。

在这短暂亦漫长的探索征程里,吉林动画学院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超越。

而今,她依然葆有初创时的赤诚与热血,依然相信:动画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文明,一种让古老文化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的力量。

此刻,未来正逐帧展开——其间有更多年轻人的笑脸,有未完结的东方故事,有跨越山海的梦想,有待点亮的数字文明,有一整个由动画构建的更美好的世界。

期待下一个25年到来时,这所正值当打之年的高校,能带给世界更多惊喜与感动。因为动画的梦想永不落幕,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文化的火种永续相传。

(本栏图片均由吉林动画学院提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