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阳如织。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白山景区迎来客流高峰,景区内人流如织,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为确保游客在景区玩得开心、舒心、放心,省公安厅长白山公安局池北区分局光明森林派出所旅游警务管理队结合景区特点,深耕“旅游警务”,积极探索“景中有警、警随景动”警务模式,按照“值守点位、服务群众、快速处置”的工作要求,用藏蓝“警”色,守护长白山景色。
民警守护无盲区
“在这里玩,警察随时都在,安全感满满!”一名从河北来的游客与家人来到长白山景区游玩,看到在值守巡逻的民警辅警,忍不住点赞。
“请大家注意脚下,不要扎堆,不要拥挤!”“不要越离护栏,请大家沿着指定栈道游览。”10月6日上午,长白山景区下起小雨,但游客的热情丝毫未受影响。在通往长白瀑布景点的栈道上,民警孙志鑫一边疏导客流,一边提醒游客注意安全。
深幽澄澈的天池、五色斑斓的林海、气势磅礴的瀑布……国庆中秋假期,长白山景区尽展秋日的瑰丽,游客在蜿蜒的栈道上流连忘返,接驳车在山路间往复穿行。尽管游客络绎不绝,但在民警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现场秩序井然。
“我们赶在游客入区前全员上岗,通过网格化布警、动态化巡逻、精细化服务,全面提升见警率、管事率,为游客创造安全舒心的环境。”据该派出所副所长、旅游警务管理队队长王紫涵介绍,民警们每天巡逻要走将近3万步,回答游客问路100余次,努力用“辛苦指数”换取游客的“幸福指数”。
用心服务暖民心
“民警同志,我的腿擦伤了,可不可以帮我处理一下?”
“我的手机没电了,能帮我充会儿电吗?”
节日期间,在温泉广场警务室,民警潘阳刚为一名在栈道不慎摔倒的游客仔细消毒包扎,又麻利地接过下一名游客的手机。
据潘阳介绍,旅游警务管理队依托分布在主要景点的3个警务室,构建起一张覆盖全景区的“快速响应网”,实现矛盾纠纷就近调处、游客求助就近响应。与此同时,各警务室还常备热水、应急药品、充电器等物品,让每一名走进警务室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贴心周到的服务。
“我和84岁的父亲走散了,他没带手机,你们快帮我找找!”日前,来自江苏的游客李女士焦急地向民警魏煜蕾求助。魏煜蕾一边安抚李女士情绪,一边通过对讲机联动警用无人机巡航队,启动“空地一体”寻人机制。不到10分钟,警用无人机便在聚龙温泉景点发现了老人。地面警力根据无人机提供的精准定位,将老人平安带回李女士身边。“太感谢了!长白山风景美,警察更美!”李女士连连道谢。
傍晚,随着最后一批游客下山,景区开逐渐恢复宁静。魏煜蕾告诉记者:“虽然假期无法与家人团聚,但守护好这片美景,让每一名游客开心而来、平安而归,感到很快乐。”
深耕模式绘平安
当好“哨兵”做优“旅游警务”,一直是光明森林派出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今年入夏以来,光明森林派出所以深化平安景区为主线,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根本,用心用情、精准服务,深耕“旅游警务”新模式,铺展“平安画卷”。
“寻人找物、处理纠纷、答疑解惑,看上去是小事,但每一件小事对游客来说都是出门在外的大事。”民警谷韵坦言,旅游警务管理队将“游客小事”作为“警务大事”来办,用快速响应、耐心处置和贴心服务,将“亲民、爱民、为民”理念落到实处。
据了解,在全省公安系统深入推进生态警务试点工作关键阶段,长白山公安局立足打造最安全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组建了光明森林派出所。重组后的光明森林派出所打破传统警务壁垒,实现生态保护、边境管控、旅游服务三大职能的专业化、协同化运作,为守护长白山生态屏障、筑牢北疆安全防线、激活长白山旅游经济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警务支撑。
为全方位守护游客安全,立足辖区实际,高效完成生态保护与旅游警务工作,光明森林派出所突出“专业+机制+大数据”的警务模式,局党委从全局优中选优,选派了覆盖相应警种、从事森林保护、医疗救护、英语韩语、无人机及大数据、宣传党建等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29岁的高精尖队伍。
他们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在长白山北景区天池主峰各景点“定点+流动”值守,高效开展秩序维护、纠纷化解、服务救助等工作。同时,丰富警务室(站)功能,不仅就近受理群众报警、咨询、救助,还为游客提供免费充电、急救药品等便民服务。
不仅如此,光明森林派出所全所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与新质战斗力,构建了“空天地”立体巡护体系,无人机实时监测生态、边境、地质隐患及人流聚集情况,地面两队分工协作,同步维护秩序调解纠纷、精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同时,与景区、边境、消防等部门建立“五位一体”应急联动机制,全方位确保景区安全发展。
“警”色入景色,暖心护平安,游客纷纷竖起大拇指:这里有美丽的山水,也有亮丽的“警”色,我们玩得开心!安心!
穿梭于如织游客间、奔波于绿水青山间的那抹藏青蓝,已然融入大美长白山,成为旅游胜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