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丰元雪 记者王子阳)近日,长白县居民李某因其妹妹在外地工作无法回来,委托其代为立案。当李某带着一沓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和身份证来到长白县人民法院时,却在立案窗口犯了难:“我不会写起诉状,是不是得花钱请律师?”
这一幕被立案庭法官敏锐捕捉,她注意到当事人面对空白起诉状时微皱的眉头与反复翻阅材料的动作。法官并未直接建议李某委托律师,而是从柜台抽出一份设计简洁的《民间借贷起诉状(示范文本)》:“您看,这份表格已经把法律要素都拆解好了,只要按提示填空、勾选对应选项,系统就能自动生成规范文书。”
随后,法官将李某引至自助书写区。李某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通过《示范文本》逐项填写当事人信息、借款事实等基础信息,不到半个小时,李某完成了一份诉请明确的起诉状。因起诉状模板明确要求列明“借款合意形成方式”“资金交付凭证”“利息约定方式”等8项核心要素,李某据此补充提交了转账明细。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通过集约送达中心将相关诉讼材料送达给被告王某。王某看到要素清晰、证据完备的起诉材料后,主动联系法院承认债务。法官依托互联网法庭,让远在外地的原告同步参与调解,双方达成还款协议,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