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艺 记者金泽文)在法院执行工作中,“执行不能”常成为阻碍司法公正落地、当事人权益兑现的“拦路虎”。近日,白山市江源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主动作为,从当事人实际需求出发寻得和解路径,让一起“执行不能”案件迎来转机,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智慧。
据悉,被执行人赵某此前因生意周转,向申请执行人王某借款50万元,并约定了还款期限与利息。还款到期后,赵某未能履约,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赵某偿还借款本金及相应利息,案件随后进入执行程序。
执行法官迅速启动财产查控,通过网络系统对赵某名下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全面排查,未发现可供执行的大额财产。为进一步摸清情况,法官多次前往赵某的住所与工作场所实地调查,并向其亲友、同事了解情况,最终确认赵某确无一次性偿还债务的能力,案件陷入“执行不能”的困境。
“不能让判决变成‘法律白条’。”面对僵局,执行法官决定转换思路,从化解双方矛盾、满足合理诉求入手,探索和解可能。
截至目前,在执行法官的监督协调下,赵某始终按时履行还款义务,王某的权益逐步兑现,双方此前的矛盾也逐渐化解。此次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更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