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黑松村三变

本报记者 任胜章

时至深秋,临江市长白山麓的晨雾里已带明显寒意。

清晨六点,闹枝镇黑松村刚从墨色山影中苏醒,71岁的村民张秀山推开木门,呵出的白气在须眉间凝成细霜。他踩着满地金黄的柞树叶往村东头走,脚下发出酥脆的声响。

“霜打过的白菜才最甜——”老人蹲在菜畦边,拨开外层泛黄的叶片,露出里面鹅黄嫩白的菜心,“这些白菜再过半个月就要进窖,能吃到明年开春。”他的手套上沾着露水与霜花,在晨光中闪着细碎的光。

当炊烟与晨雾在山腰交织,这个边陲村落正悄然经历着三重蜕变。从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到红色文旅的活化传承,再到乡村治理的润物无声,黑松村用三个维度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一变:生态产业 让青山绿水淌金流银

循着机器的轰鸣声走向村北,水电站的控制室内,技术员张祖林正在记录发电数据。“三座水电站加上光伏电站,就像村里的四个钱袋子。”他指着窗外连绵的光伏板阵,“霜冻期光伏效率不降反升,去年冬天发电量远远超出了预期。”这份“阳光存折”,源于全村农户以“村集体+村民+企业”入股的大胆尝试与共同投入。如今,清洁能源项目持续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也实实在在带动了村民增收。

生态农业的变化同样令人振奋。曾经的零散耕地已整合成200亩标准化种植区,暖棚里的反季山野菜,在本地创立的“辣妈”品牌带动下,在临江域内打开了稳定销路。养殖大户初兆岐领着记者参观新扩建的牛舍:“现在我们采用种养循环模式,牛粪发酵成有机肥,秸秆加工成饲料,去年出栏黄牛10头,每头净利润超过4000元。”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注册的“双收”商标,也逐步提升了甜玉米、山野菜等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也给很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带来了返乡创业的契机,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

二变:红色文旅 让革命薪火照亮前程

原黑松小学的青砖墙上,岁月刻下的痕迹与新时代的旋律交相辉映。管理员赵春雨轻轻推开陈列室木门,展柜里抗联将士用过的搪瓷缸静静诉说着往昔。“今年已接待3个研学团队。”她翻开值班日志,“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抗联后代,他们说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根。”

这座由校舍改造的红色教育培训中心,已成为闹枝镇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通过村企合作模式,积极盘活了闲置资产,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炊事员老李一边往灶膛添柴一边说:“学员们吃‘抗联饭’时特别认真,有人说尝出了历史的滋味。”据统计,“红色抗联路”开通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实现综合收入8万元。红色基因正在这片热土上转化为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国庆期间,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0余人次。

三变:乡村治理 让文明新风吹暖人心

当夕阳给篮球场镀上金边,村里的文化生活拉开帷幕。66岁的孙德莲带领秧歌队排练新编的《丰收舞》,彩绸翻飞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村里办事都按新规来。”她指着文化墙上醒目的《村规民约》,“上月老张家嫁闺女,酒席减半,省下的钱给小两口买了台拖拉机。”

志愿者服务站里,村医赵群正在整理健康档案。“我们组建了5支志愿服务队,医疗巡诊、助老帮扶、儿童托管全覆盖。”她药箱里的橘子硬糖,是给孩子们量体温时的“勇气奖励”。红白理事会会长季文广翻开工作记录本:“今年协调了2起纠纷,成功率100%。最重要的是,厚养薄葬、新事简办已成为村民共识。”这些润物无声的改变,让黑松村连续八年获评全国文明村,村民满意度调查显示,幸福指数连年提升。

月光漫过村间的老磨盘,83岁的刘福祥老爷子哼起了《松花江上》。光伏路灯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温柔的光影,见证着这个小山村的华丽蜕变。生态产业的“金山银山”,红色文旅的“精神高地”,乡村治理的“文明之花”,黑松村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乡村振兴的脉动。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