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九月。清如水,明如镜。
在九一八凝重的警报余音里,淅淅沥沥的秋雨渐止,换一轮金色的朝阳送我出川。在双流机场登机时,红彤彤的朝阳,正好与飞机尾翼上金色的“太阳神鸟”图案两相对照,发出万道金光。
像鸟一样腾云驾雾追逐太阳,是古蜀先民的理想,今被这只金属鸟轻松实现。
飞机携带着古蜀先民的图腾,还有我,沿着胡焕庸线向北,向东,经停威海,再向北。
座位正好临窗。偶然一瞥,猛然发现外面海天一色。哦,太阳神鸟正飞越渤黄海,此时,天地没了界限,混沌成一个蓝色的巨型气球,有弹性的那种。飞机悬浮其中,而我,像钻进一个蓝色的梦,朵朵白而软的棉花,正好为枕。
当天地分开,飞机将地面拉出五色相间、深浅有异的方格时,我知道,我即将降落在祖国的粮仓,一片英雄的土地。
此行,只为参加吉林日报社组织的“揽胜·探微 问道吉线G331”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全程一周。第一站:被誉为“东北小江南”的集安市。
鸭绿江:
波涛不懂疆界
稍微有点年岁的人对鸭绿江应该不陌生,这种熟悉来自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此时,我就站在了鸭绿江边,江水清澈,青山无语,桥上无人。
此时,我就站在国门前,山河无恙,你却不在,英雄不朽。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每逢建军节、国庆节、烈士纪念日,我的采访对象大多与鸭绿江上——从下游辽宁丹东到中游吉林集安、临江的这些桥梁和国门有关。他们赶跑了日本侵略者之后,大多又参加过抗美援朝,从这座桥上跨过去,有的回来了,有的永久地留在了对岸那片土地。
由采访对象提供的那张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经典照片,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没想到今年国庆前夕,我却作为被采访对象,站在我熟悉的那张照片的实地现场。
斗转星移,岁月蹉跎,却离不开生命预定的轨迹,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地方终究要纠缠一生。
国门的旁边还保留着日本炮楼,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后,他们修铁路建炮楼,疯狂掠夺东北煤炭、木材、铜铁资源,经集安、朝鲜、日本海运至日本的历史罪证。国门、铁路、炮楼等,无疑是最好的警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集安边境有两座国门,公路口岸边境国门、铁路口岸边境国门,庄严神圣。蓝天之下,国门巍峨,国徽闪耀,游人纷纷打卡拍照。我亦如此,只是我更多了一些不可细说的心思。
在集安还有一座大桥——满浦界河公路大桥,这是2011年9月朝鲜人民军工程部队全资修建的跨国大桥,以中心为界划分主权。
鸭绿江因何而名?直到沿江而上到达临江市,才揭开谜底。
临江为鸭绿江上游与中游的界点。它既是一个地理标记,又是整条江性格的转折点:她切开天池一路向南,至临江,河道开始转向西南,河谷逐渐开阔,水流也从上游的急促变得和缓。
鸭绿江,秦汉以来称马訾水,至隋时方有鸭绿水之名。在临江文化广场,我看到鸭绿江有音译、意译两说:一说鸭绿江满语称“Yalu ula”,故而得名,意为“边界之江”,中朝界河,全长795公里(吉林575公里,辽宁220公里)。唐·杜佑《通典》载,因江滩多绿头野鸭聚集,水色似鸭头绿,故取名鸭绿江,此为一说。又或言其上游有鸭水与绿水,二水合流而得名鸭绿江。各家之言皆有所依,但尚无定论。
鸭绿江在古渤海国时期是通往长安的朝贡道,随行专家曹保明的这一说便有了历史依据:东北的人参、鹿茸、貂皮等,通过鸭绿江水路运至辽宁丹东上岸,再从陆路转运至长安,包括新罗、日本、朝鲜的朝贡品,也是通过鸭绿江运送至长安。
临江不但是鸭绿江的地理节点,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节点。从溥仪的退位到四保临江,从抗联的烽火到抗美援朝的血脉,这里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太多关键转折。
1927年,临江人民在这里发起了“临江拒日设领”斗争。那是东北人民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成功阻止了日本设立领事馆的企图。这场胜利,是临江的第一次觉醒。
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将军在这片林海雪原中,率领东北抗联英勇战斗。临江成为抗联战士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那些密营、那些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至今还在这片山野间回响。
1945年日本投降溃退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在临江市大栗子镇伪满行宫宣布退位,结束了白山黑水遭受蹂躏的屈辱历史。随后,他欲从通化经沈阳转机逃亡,最终在沈阳东塔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
而让临江载入史册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四保临江”。当时,南满根据地只剩下以临江为中心的四个县,陈云在这里拍板:“坚守南满!”108天的浴血奋战,四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彻底扭转了东北战局。陈云说,这里是“一把抓住牛尾巴”的地方。
抗美援朝时,临江更成了生命线大动脉。宋时轮的第九兵团部分官兵从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长津湖战场;物资、药品、弹药,通过临江口岸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如今,临江鸭绿江公园广场正浓墨重彩地述说着这一壮举。
苇沙河镇那座乡邮员雕塑也让我为之动容。宫本玉在20多年的乡邮员生涯中,行程3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圈,投递邮件193万余件,从未出过一次差错,没请过一天假,没误过一次班,被评为全国劳模。生平第一次看到政府为普通劳动者塑雕像,这是不是能代表临江、代表吉林的人民性呢?
继续上溯,到达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望天鹅风景区,火山重塑山河的奇迹让人叹为观止:高26米的108根石柱肩并肩、整齐排列成118米宽的横排,共同托举起山峰,站在小溪对岸凝望,如大山书房里整齐插放的书籍;另一处火山柱岩的排列更为奇特,如孔雀开屏,又如打开的一把折扇;还有一处,火山岩石柱排列略显凌乱,但却相互支撑,共同承担头顶的巨石;“压不服”“天书展册”“孔雀开屏”,这些名称画龙点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像极了人工所为,每一根石柱几乎完全相等,排列笔直端正、严丝合缝。据介绍,这些石柱是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熔岩流,在地表冷凝时形成的柱状节理。
“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曾认为古希腊的这一哲学命题有些无知,面对此景,是否应该重新审视?
千年崖城依托渤海国时期的京祜塔而建,复刻了大唐渤海国的盛世气象,设计者把盛唐美学与民族风情糅合得恰到好处,成为吉线G331上的最美打卡点。渤海国始建于698年,926年被契丹灭亡。自大祚荣始,传位15代王,存世229年。鼎盛时设5京、15府、62州、100多县。辖域包括今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和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方圆五千里,被誉为“海东盛国”,与盛唐同期创造了北国辉煌。
一路上溯,总有这样的地名映入眼帘或冲击耳膜: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直到二十四道沟。这种简单直白的名字,直观地告诉人们:鸭绿江作为长白山的女儿,自天池这位老奶奶把她嫁出去以后,随即做了母亲,纳千山收万壑,世代养育两岸儿女。每道沟与鸭绿江交汇的地方,便是文化累积、文明产生之地。美食是其中之一,而鸭绿江鱼是必不可少的美味,烹煮蒸炸炖,均肉质鲜美;集安火盆、人参鸡汤,连凉拌菜都以长白山中药为食材;还有不能多吃但异常味美的猪嘴蘑,以及米肠、煎饼、酸汤子、朝鲜族冷面等,腌制发酵的辣白菜更是每顿都少不了。像四川人的餐桌上总离不开泡菜一样,东北饮食总离不开酱。鸭绿江岸边的美食,总是透着一股多民族融合的味儿。
鸭绿江切开天池南麓,带着冰雪的冷冽与澄澈,一路跌宕而下,穿越崇山峻岭,在辽宁丹东东港汇入黄海。沿岸,大片滩涂良田,人们在上面栽种水稻、高粱、葡萄,文化累积,文明产生。至现代,发展产业,建设工厂,打造旅游,为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白马浪的五味子、滴水台的烟雨小半岛、苇沙河休闲度假区、寻龙湾的帐篷营地等,一路风光如花似锦,护坡结实,路面宽敞,各地游人放心往来,顺畅交流。
人类的一切操作,所有成果,都是以江水运行结果为母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鸭绿江波涛不懂疆界,青山相对,候鸟过顶,春催两岸花开,冬来凝为厚冰,静观天地日月星辰而不言,收纳人间悲欢离合而不语。汉、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和秽貊等东北古代民族在两岸征战、分裂、融合;汉族、满族、朝鲜族友好往来血乳交融。高句丽崛起后在两岸与中原王朝交流碰撞;辽金刀兵在两岸厮杀;甲午战争的硝烟在附近弥漫;抗美援朝的战火在两岸激荡……城池烽火、金戈铁马,走马灯似的在水面倒映。江水无语,只作见证与记录。
然,几乎每个民族儿女,都会赋予鸭绿江一个美丽的传说,以回馈鸭绿江的养育之恩,以彰显其一泻千里的诗意与悠远,以表彰其“大制不割”的包容与无差无别。
高句丽:
汉隶述说真相
吉线G331,带给我的第一个震撼是高句丽。
如果说长寿王陵(将军坟)的石质秩序感,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周秦汉唐那些帝王墓的认知,那么好太王碑的气势则是在对我宣示东北亚这片土地的狂野与雄浑,而融军事守备与王都功能于一体的丸都山城,则让我联想到陕北石峁古城、古蜀国大石崇拜——文化有差异,文明总相似。
这就是高句丽——从东北崛起、横跨鸭绿江、在东北亚这片土地上享国705年(公元前37—公元668)、创造出灿烂文明的、与中原王朝博弈,最终被大唐所灭的东北古代地方政权,带给我的震撼与启发——仅凭705年的国祚,其内部的秩序构建就有探讨不完的文明密码。而中原历朝历代,除立国近800年的周朝外,谁可与之媲美?
好太王碑拙朴、浑健、天然,身躯庞大。像一块戳破地球的巨石,抑或是长白山火山喷发时,发射到此的一颗火山岩巨型炸弹,落地于此,向天地和时光宣告:我就是这片土地的王!它像是从我历史认知地图外突然升起的孤峰,兀地矗立眼前时,我的渺小感油然而生;记忆中蜀道上或刻于悬崖,或矗立道边的那些奇巧绝伦的石碑,突然让我审美疲劳;西安碑林博物馆那些精美、秀雅的文人气质瞬间小了下去……
唯有石碑四面镌刻的方块汉隶,没有任何疏离感。感谢秦始皇。
像一位穿越时空的“信使”,好太王碑用自己坚固的躯体(底部腰围8米、高6.39米),用44行1775个秦始皇统一后的中国汉字,把高句丽的建国神话与历史、征战历程和守墓制度,准确清晰地交付给未来。
好太王是高句丽第19代王,此碑由第20代王长寿王于414年为其父而立,现存于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作为现存最早且文字量最大的高句丽金石文献,为研究高句丽政治、军事、丧葬制度等提供了独特史料。
好太王死后,儿子长寿王即位。这位王在位78年(413—491),寿高98岁,名副其实的长寿王。
不远处的长寿王陵,百姓俗称将军坟,为石结构墓陵的巅峰之作。
7层石条梯形层垒,像一个倒覆的巨型量斗,因此又被称为“东方金字塔”。众多石条层层向上,细看这些石条并不一样大,也不一样长,但陵墓四方棱角却始终在一条直线上,恰如高句丽内部各个族群有差有别、却最终统一于高句丽一样。整体方正整齐,精确而精致,给人以包容感和秩序感。
墓顶盖石重约50吨,四面12块(每面3块)巨石斜依,称护坟石,每块护坟石重十余吨。墓底巨石最小的一块重约15吨,墓葬整体由1100余块精琢花岗岩构成,石条重量从几吨到50吨不等。号称大石崇拜的古蜀国,也难望其项背吧!
中华传统文化中,9为最大数,所谓九五之尊即是。7层而非9层,说明高句丽在这一强大鼎盛时期,不管内心多么觊觎中原,但表面仍然信守汉“玄菟郡高句丽侯”、北魏“辽东郡公”、晋“高句骊归义侯”这一身份,墓制体积虽大,但并未僭越,当地人称“将军坟”,说明百姓心底对这位地方公侯的身份归认。
始建于西汉平帝元始三年的丸都山城为高句丽王都,始名“尉那岩城”,修建于丸都山上,是同年修建的另一座王都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通沟平原上,两城相距2.5公里,相互依存。
这种复合式王都建设模式,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独特一页。
踯躅于丸都山城时,我不禁为高句丽人的军事智慧所叹服: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城周长6947米,山下谷口瓮城周围还挖有护城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敌军来势汹汹,也可以借助地势在瓮城周旋御敌,以待守城军士赶到。
曹魏时期,名将毌丘俭攻克丸都山城,焚毁王宫,刻石立碑,史称“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1906年在集安发现的“毌丘俭纪功碑”记载了那段历史。其后,虽然丸都山城又重新修复,但高句丽政权实力被严重削弱,后经几代王努力元气才得以恢复。
丸都山山上为城、山下为墓,这一点与内地稍有区别,典型的边疆特质——冷兵器时代,活人的安全为第一。虽如此,但高句丽人并未放弃舒适与审美追求,山城依山就势,防御坚固,而城内环境优美,宽敞自如。
这种在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丸都山下则是高句丽贵族墓地,墓室壁画涉及生活、战争、狩猎、建筑和伏羲、女娲、四方神以及佛道儒融合的仙道僧侣,这些壁画元素与中原文化只有表象的差异,而无灵魂的不同。
壁画中有一只三足乌,为高句丽图腾,与古蜀图腾太阳神鸟有着相似的理想表达。
长春市文化广场有一组《时空雕塑》,核心雕塑高37米,顶部是一只经过艺术造型处理的金色大鸟,由东升起,自由翱翔。设计者的灵感会不会来自于高句丽图腾?
三足乌的传说与高句丽先祖朱蒙的诞生传说有关,好太王碑开篇就是这个神话:“惟昔始祖邹牟(东明)王之创基业,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这一点与玄鸟生商的传说如出一辙,强调王权统治的正当性,君权神授的绝对性。这些文化元素说明,华夏文明因子,已渗透到高句丽民族。
当太阳神鸟突然遇上三足乌时,我既有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连接感,又有作为四川人对东北亚古史的陌生与震撼;现有的文化地图、中国观在胡焕庸线左右迅速延伸、拓展、丰富:对“满天星斗”“重瓣花朵”似的中华文明有了更开阔、更厚重的理解。西南到东北,成都—吉林直线距离2850公里左右,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均属化外之地,但却有着相似的图腾崇拜。
1961年,好太王碑与洞沟古墓群同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43处遗迹(集安42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
好太王碑现为中国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长白山:
万千斑斓皆是道
长白山于我,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仅停留在对人参产地的熟悉度。
好在,采风团从鸭绿江中游一路回溯鸭绿江上游直至源头,由长白山余脉逐渐进入长白山主峰天池三江源(鸭绿江、图们江、松花江)。一路森林峡谷、江河水网的自我展示,采风与讲述,渐进式给予我一些基础铺垫。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夜景,望天鹅景区的地质奇观,千年崖城的灯光,童话般的恩都里民宿,神话般的讷殷古城,奶头山的仲秋风光,锦江木屋错落有致的“木刻楞”,独立于火山灰上亭亭玉立的美人松;朝鲜族歌舞、萨满神话、女真图腾、满族火舞、道观寺庙、宗教仪式……这些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的各种边疆民族文化元素,极力扩延着我的自然版图和文化版图,升华着我的中国观,同时也为我理解长白山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着全方位信息补充。
随着感知的递进,特别是同侪讲述的那些未解之谜,反而让长白山变得云遮雾绕,天池更是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好在,登上天池是此行的终极目标,我不敢奢望能拨开迷雾,至少可以亲自领略一二吧。但,计划没有变化快,上天池的计划,被一场淋漓的秋雨变得扑朔迷离。雨,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上午,长白山是国家5A级景区,管理严格,只要有一丝安全隐患,天池景区就会封闭。团长以及专家智慧相加,多方斡旋,争取到一个上南坡观景的机会。
我,有退而求其次的欢喜。
长白山可以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天池,东坡在朝鲜境内;在中国:西坡、南坡、北坡三个方向,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均可通向天池。想当年,康熙以及之后的几位清朝皇帝都想上天池祭拜长白山——他们心中的龙脉(中国北龙),但苦于无路上山,只有在山下修建望祭殿,遥祭圣山,遥祭天池。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幸运多了?
换乘景区的专车,冒雨上南坡。
秋雨之下的长白山,显得格外空寂,本真。
车进林退。到达南坡观景台,雨,没有丝毫要停歇的意思,但它挡不住我的勇往直前,我已迫不及待。
观景台俯瞰,是一条长10余公里的、深陷的大峡谷,这就是鸭绿江大峡谷。
顶部的树木难以掩盖住悬崖绝壁奇峰异石,一竖一竖(深170米)的火山岩整齐排列成长长一横(约2千米),像人工修筑的长城。竖与竖的间距几乎相等,那是黑色的火山碎屑,数百年风雨剥蚀,已经凹下去,观景台能清晰看到碎屑的滑流状态。
这里的火山地质奇观,虽无望天鹅景区“天书展册”“孔雀开屏”那般整齐工整,但却气势宏伟,奇崛壮丽。
伞,遮不住我的兴奋。摄影家们更是,他们两两合作,一人打伞遮镜头,一人拍摄。那位长发美女摄影家,干脆什么都不要,自顾自拍摄,淋得全身湿透。
这一横火山岩的后面就是国境线,有汩汩山泉流淌出来,那涓涓流水就是鸭绿江源头之水。曹老师激动万分地向我介绍,我为见到鸭绿江源头水,兴奋不已……
第二天,晴空万里,上长白山北坡。
采风车像一只花栗鼠在林海中穿行。秋姑娘已为两边树木皴染出丰富的基础色层,我手机的照片、视频配以碧蓝碧蓝的天空,已是美不胜收,可秋姑娘认为这并不是长白山的最佳状态,她手持调色盘,正研究着下一步色彩的深浅配比。此时,距国庆长假还有5天,国庆节一到,她将轻点画笔,为人们心目中的长白山,循序填染出最佳色彩,将长白山点染成名副其实的五花山。
这么晴朗的天,我对上天池充满侥幸的期待。
到达老山门,下车徒步,沿木栈而上。海拔升至1830米。陡然增加的凉意,更像是一种必要的仪式,用以迎接即将照面的、更为宏大的事物。
山顶灰白有浮石,光秃秃的已无任何植物,度娘说长白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名,有道理。山脚是一环金黄的桦树林,树林之下是涌动的人流,都朝着正前方U形山口处前进。那里就是长白山瀑布的出口,松花江源头。
《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水自天池泻出,天豁、龙门二峰之间,波浪汩汩,形同白练。严冬不冻,下流五里,飞泉挂壁,宛成瀑布,声闻十里外……实为松花江之正源。
头顶云层厚重,且飘动迅速,太阳偶尔刺破云层照到我们身上,一瞬间又被乌云遮住,特别是山口上方,想必那就是天池上空的云。这几天心系天池,手机给推荐的都是游客拍到的天池视频,见到的欣喜若狂,没看见的则心灰意冷,那些没看见天池的,上空都笼罩着这样厚重的乌云。
偶尔转身,身后远处也出现一个比前面更大的U形天空,是一如既往的蓝天白云。
一地两重天!这算不算长白山北坡又一未解之谜?
“今天能上天池吗?”我赶紧问,回答是不能。
我彻底断了念想。虽然,要看天池全貌,只需点一下手机屏幕,但毕竟与亲自到达是两回事。有人说,天池是给有缘人准备的,也许我的缘分未到吧。
继续向上,木栈旁边有山泉翻着白浪淙淙下行,这就是松花江源头水流,顿感有一股暖意流淌心间。
一抬头,见许多游人聚集绿色小木屋前,原来是在购买温泉鸡蛋。我凑上前去,只见地上砌垒出三口大锅状的温泉池,泉眼咕嘟着,两锅鸡蛋,一锅玉米棒子。三位阿姨坐在温泉锅后面,拿着大大的漏勺,忙不迭地为游客舀装。采风团美女递给我一枚,捧着这枚温热的蛋,感觉像捧着一座休眠火山微缩模型,尝尝,80摄氏度水温煮熟的鸡蛋,果然如阿姨所说:“里松外嫩。”这是一种介于原始与文明之间的滑嫩。它似乎在向我诉说大地内在的、不曾熄灭的能量。这能量,曾在数百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此地山河。今天却平静地烹煮人间至简滋味。
聚龙温泉群,热气氤氲,恍若长白山的呼吸。
长白山冰天雪地,天池出水口常年不结冰,与这地热有关吗?
“不好说,出水口那里没有地热。”据说这也是长白山的未解之谜。
继续向上,温泉逐渐消失。终于到达天豁峰与龙门峰中间的U形山口,长白瀑布豁然悬于天地之间。这白练是从天池紧闭的唇齿间强行挤出的呐喊——这就是松花江源头,是孕育东北大地的第一声啼哭。68米的落差,以一种沉重而决绝的姿态,砸将下来,激起满谷水雾。
我是长江女儿,每每看到黄河也很激动,但我尚未到达长江、黄河源头,却率先到达松花江源头。哦,松花江,白山松水。我陡然升起一种幸福感。
站在白山松水的起点,听着这亘古雷鸣,我忽然明白:鸭绿江“大道泛兮”的包容,与眼前这“功成弗居”的创始,原是同一“道体”的不同面相。一个滋养万物而无言,一个开创江河而不居。
我不知道图们江、鸭绿江出水口是怎样的情形,大抵如此吧。
天池只有出水口,而无进水口,且水位恒定。据说这是天池的第二大未解之谜。
第三大未解之谜是天池水怪。天池水之所以干净澄澈均因其间没有任何生命体,但近些年常常有人拍到不明生物。其实,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说,“自天池中有一怪物浮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
有人说这种水怪也许在三维世界与四维世界穿梭来往,更为天池笼上一层神秘色彩。
转身遇见小天池(银环湖),从一场交响乐转入一阕独奏。它静得让人心生敬畏,航空视角下,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五彩林中,像长白山女神梳妆的镜子。令人惊异的是,如此幽静的所在,竟与不远处奔流不息的大瀑布共享同一脉水源。全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像极了人生隐喻:既要有瀑布般的开拓与宣示,也需有湖泊般的沉淀与内省。
进入“谷底森林”,更像一场对大地伤口的温柔凭吊。阳光透过五彩林,斑驳着我们的身影。沿着火山喷发后塌陷形成的谷壁下行,一步步走入时间的深处。当站在谷底,仰首回望那片在陷坑中倔强重生、已然高过地面的原始森林时,一种强烈的震撼攫住了我。火山用毁灭书写历史,而生命,则以沉默而坚韧的方式,在毁灭的废墟上重新书写希望。
在这五花林中,花栗鼠无意的播种,东北虎有意的人性;煤山雀优美的歌喉,站干树的成因,倒木的再生温床;跑山人的进山仪式,模仿呼啸的老村民;人参、松果、猴头菇、灵芝、绛珠草、红景天、嗷嗷叫;金世宗封山祭江的虔诚,康熙柳条边封禁的龙心,满汉学者关于“不咸”(《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二字的争论——那些壮美的、神秘的、历史的、自然的万千斑斓,被我囫囵吞枣,形成一个个谜团萦绕心间,像天池上空的乌云,太阳都难以驱赶。
“棒槌!”一位游客的大声叫喊,被我清晰听见。曹老师见我疑惑,说,这人在讲跑山人的故事。原来,因人参长相酷似棒槌,人们就给它取了这个小名,人参本属精灵,容易失踪,叫小名会让它感到亲切。采参人进山,如果发现人参,第一反应是叫其小名:“棒槌!”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让人参不要乱跑,第二是呼唤周围的同伴,这叫见者有份,不能独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发现有很多人参,不能一次挖完,要留一些给后来的跑山人。这是跑山人的规矩,世代相传,至今依然如此。
一声“棒槌”,如同一道闪电,瞬间驱散了我心中所有的迷雾。挖参人的“留一些”和“见者有份”,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核心思想: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天下为公的分配观,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信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竭泽而渔,正是对儒家生态伦理的最深刻阐释。
这种传统民俗,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地方——高深的智慧,往往以最朴素的民间规则存在。
无论是帝王的敕封,还是巫祝的仪式,其内核竟都是同一种东西——对至高无上的“道”的体认与追随。
帝王将长白山神格化,以求国祚;萨满将长白山人格化,以通神灵;而长白山人,则将它活成了日常,他们不言“道”,却用一生在践行着“道”。一代一代传承规矩,一如长白山中的倒木成为新生林的温床一样,让自己成为山体循环的一部分;又如同石缝中的岳桦,将文明的根须,深深地、沉默地,扎进了这片土地最坚硬的现实与最深邃的精神之中。
我终于明白,长白山的内涵,并非一定要登顶天池才能窥见。它藏在一枚温泉蛋的地热里,藏在瀑布轰鸣的创始之力中,藏在地下森林的重生奇迹中……
最终,藏在放山人那如岳桦根须般坚韧的生命姿态里。
原来,中华文明最深邃的思想,从未远离这片土地。像一代一代的采参人一样,以一种最朴素、最友好、最先进、最坚韧的方式,在白山松水间,深深地、默默地扎下了根,生生不息。
本文顾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于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