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长白山下,一曲鸭鸣伴河吟

本报记者 陈沫 通讯员 赵冷冰

深秋的头道白河,水声潺潺,间或夹杂着几声清亮的鸣叫。一群中华秋沙鸭划破如镜的水面,身后拖着长长的涟漪。这些第三纪冰川期的遗存物种,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安宁的乐园,它们的命运转折,正是吉林护鸟行动最生动的注脚。

“观察它们,就像看自家孩子学步。”在抚松镇西江边,抚松县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徐立军举着望远镜,目光紧锁河面。他特别指给我们看那些绒毛未褪的幼鸭,“看,已经能跟着成鸟潜水半分钟了,这是生存的关键一步。”今秋的监测数据让他欣慰,西江单日记录停歇觅食的秋沙鸭超过200只,数量再创新高,更有数十只新生幼雏加入了这场“生存训练”。

护鸭的用心,藏在岸边的细微处。我们注意到,每棵挂有巢穴的树干上,都齐整地捆着光滑的铁皮或塑料布。“这是‘防蛇带’,能有效阻挡青鼬、松花蛇等天敌上树偷蛋。”徐立军解释道。此外,醒目的警示牌立于河岸,上面的报案电话清晰可见。“现在,村民就是我们最好的‘编外护鸟员’,看到陌生车辆靠近,都会主动上前询问。”

在更深处的吉林园池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则更具科技色彩。在保护中心的监控大屏上,中华秋沙鸭的实时动态一览无余。

“它们是很挑剔的‘住户’,不会筑巢,只选临水、大小合适的天然树洞。”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白河林业分公司保护地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韩铭介绍,为破解“产房紧张”,保护区启动了“仿真巢穴工程”。“我们不仅复刻树洞的内部环境,还在洞口加装防天敌装置。”这项工程成效卓著,今年保护区仿真巢入住率高达70%,新出巢幼雏达140余只。自2016年起布设的108个远程监控点,与一支由11名巡护员组成的队伍,共同构成了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网。

“我们的保护,正从传统的人防,向人防、技防相结合转变,这让行动更精准、高效。”吉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处二级调研员王靖介绍道。2022年起启动的全省迁徙期水鸟同步调查,布设了90余个样区、300余个点位,每年春秋两季开展6个阶段监测,首次系统性地摸清了秋沙鸭的迁徙规律。

与此同时,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建成,实现了禽流感等疫病的“主动预警”;而“清风”“网盾”等专项执法行动的常态化开展,为候鸟迁徙扫清障碍。

在抚松县,另一种卓有成效的模式——“四位一体”共管体系正在发挥作用。通过“保护区+社区+林场+村屯”的联动,保护宣传渗透到每个角落。“我们利用‘爱鸟周’等活动走进村屯,现在大家真正把秋沙鸭当成了宝贝。”徐立军说。从2017年西江仅见20余只,到如今上百只稳定集群,群众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关键一环。

持久的保护,离不开法治的支撑。2024年,《吉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中华秋沙鸭等重点物种划定了栖息地保护红线。同时,野生动物损害补偿保险试点的启动,巧妙地化解了“人鸟争食”的矛盾。

“以前偶尔有秋沙鸭去农户鱼塘啄食,人家难免有意见。现在有了保险补偿,农户反而成了最积极的守护者。”徐立军的这番话,道出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

监测数据显示,吉林省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已从2018年的不足300只,增长至2023年的600余只,实现了“五年翻番”的目标。

水面上,成群的中华秋沙鸭低空掠过,留下道道涟漪。它们用矫健的身姿告诉人们,精心的守护,已然开花结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