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特别报道

绿色生“金”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杨悦 通讯员 王昊天

上有光伏板,下有鱼儿游。近日,松原市乾安县的淡水渔业养殖迎来丰收。捕鱼师傅们忙着围网、拉网,随着网口收拢,一条条肥硕的鱼儿不断跃出水面。鲜活的鱼儿还没上岸,从外地赶来的收购商已经等在了岸边,养殖户们忙着分拣、封箱,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据悉,乾安县依托独特的水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渔光互补”项目落地,利用当地鱼塘将光伏发电和渔业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发展格局。全域渔光互补项目占地710万平方米,规模466兆瓦,预计年发电量82000万千瓦时,满足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万吨。

“今年我们投放鲫鱼、鲤鱼、鲈鱼等鱼苗2万尾,光伏板遮光后水温下降2摄氏度,既能起到遮阴效果,又能减少鱼疾病的发生,同时新增了增氧、循环等设备提高产量,产量能够突破3万斤,预计营收18万元。”乾安县赞字乡“渔光互补”项目负责人刘金钊介绍。

我省风、光等资源丰富,“十四五”以来,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大背景,以系统思维推进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50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的2.5倍。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51.84%,超过火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40.52%。推动新能源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外送电量近百亿千瓦时。

随着电源侧不断发展,国网吉林电力持续建强骨干网架,先后投运、扩建布苏、龙凤2座500千伏变电站,释放560万千瓦新能源接纳空间,保障新能源项目高效并网,确保源源不断的吉林“绿电”妥善输送。

新闻延伸:

国网吉林经研院能源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磊: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等主要指标如期完成,白城市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力发电城市”。重点项目集群布局,如期建成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多个百亿级投资绿氢、绿氨化工项目加速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省内首座大型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建成投产,系统调峰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始终保持90%以上的合理水平,全力以赴支撑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