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

卅载探赜索隐 潜心钩深致远

本报记者 李铭 孙鑫

拂去碑刻上的尘埃、解读壁画中的历史、聆听岩石深处的回响……在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学者们30年深耕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立足边疆,“学术戍边”,以坚实的学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进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资料室内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关于高句丽的研究著作和学术期刊;高句丽壁画艺术馆内,色彩绚丽、造型生动的壁画反映了高句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历史情况;《中国高句丽史》课堂上,老师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高句丽历史的兴衰历程……

1995年,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正式成立;2007年,经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高句丽文化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获批承建“首批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高句丽文化研究基地”,以高句丽历史与考古为主要研究内容,下设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疆域史、东北古代思想文化、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研究高句丽历史文化就像盖房子,我们要将高句丽时期与中原的政治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融等变成一砖一瓦,慢慢地去日积月累,最终形成理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院长孙炜冉介绍道。

三十载深耕,其路漫漫。在好太王碑的每一道刻痕里,在长寿王陵千块花岗岩的沉默中,在历史文献的字斟句酌间……他们从历史的碎片中寻踪觅迹,还原高句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

从成立之初的9人到如今的20余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积极发挥地缘和学科优势,以“学术戍边”为宗旨,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队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推进高句丽问题研究体系的完善和学术战略的提升,为中国高句丽问题研究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高句丽问题学术研究平台。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教师宋娟告诉记者:“为培养高句丽及东北民族疆域研究的后继人才,将研究优势转化成教学资源,从1998年至今,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这些人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传承高句丽历史文化的中坚力量。我们将继承“学术戍边”精神,持续性培养高句丽研究与文化传承的高层次人才。”

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在高句丽课程的专创融合当中,我们对瓦当锤拓进行了实践,同时深入研究了高句丽的壁画,复原了其中的陶器和服饰,了解到高句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对高句丽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学生吴禹叶坚定地说。

寻迹历史根脉,该研究院不断拓展高句丽历史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六个一”建设为坚实支撑,即一支素质过硬的学术队伍,薪火相传,筑牢研究根基;一个重大项目,攻坚克难,破解历史谜题;一本学术期刊,搭建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一个品牌学术会议,汇聚智慧,共话研究发展;一个高端学术平台,整合资源,提升研究能级;一个一流学科,特色引领,带动学科发展。

“触摸”历史,在古今穿梭中感悟文化自信。多年来,通化师范学院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践行“学术戍边、人才守边、专业兴边”使命,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拼搏劲头和“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执着精神,深耕高句丽研究30年,出版高句丽研究专著50多部、承担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贡献着通师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