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社会

锦旗背后的“生死救援”

本报记者 马贺 通讯员 陈安琪

深秋的吉林桦甸,已浸透着微寒。10月30日一大早,国网桦甸市供电公司的办公楼里,却因3位来访者暖意融融。经多方打听,一名女士在亲友的陪伴下,带着劫后余生的感激,终于找到了他们一家4口的“救命恩人”——金沙供电所所长赵书博,并将感谢信和锦旗送到了他的手中。

事情发生在今年8月22日。当日18时许,赵书博驾车途经桦甸市常山镇至吉林市丰满区旺起镇的偏僻路段时,突然发现一辆轿车撞在山脚下,车身严重变形,随时有侧翻风险。“不好,出事了!”他毫不犹豫地停车上前查看。

事故现场触目惊心:车门变形无法打开,安全气囊全部弹出,驾驶员被卡在驾驶室中,表情痛苦不已。浓烈的汽油味弥漫四周,危险一触即发。“赶紧救人!”赵书博脑海里只有这一个念头。

他徒手拉扯变形的车门,几经尝试后终于拽开一道缝隙。随后,他招呼几位路过的司机一同帮忙,众人合力将驾驶员小心抬出。驾驶员的妻子与两名孩子也顺利获救,被安置到安全区域。

人虽脱困,赵书博却发现四人中年幼的小男孩和孩子母亲伤势较重——小男孩头部流血、脸色苍白。此地偏僻,等待救护车至少需要1小时,恐怕延误救治。赵书博当机立断,决定用自己的车将二人送往最近的常山镇卫生院。

他一边搀扶受伤的孩子母亲,一边抱起虚弱的小男孩,迅速将他们安置上车。途中,他不断搜寻手机信号,联系110、120,确认留在现场的父女后续救援安排,还帮忙对接保险公司与拖车事宜。

抵达常山镇卫生院后,医生告知赵书博,二人伤势过重需转送市医院。赵书博二话没说,再次驾车送伤员赶往吉林市465医院,并联系协调120派车途中接应,全力争取抢救时间。

“妈妈,我困……想睡觉……”小男孩的微弱声音让赵书博心头一紧。他注意到孩子头部有液体渗出,警觉可能是脑脊液,立即提高声音鼓励:“好孩子,千万别睡!马上就到医院了!”他不断与孩子对话,为其点燃生的希望。

在夜幕降临前,他们与救护车成功会合,伤员得以安全转运。赵书博随行至医院,垫付相关费用、联系家属,待一切安排妥当后,才默默离开。

为何能如此义无反顾?答案写在赵书博的过往与当下。他曾在部队服役16年,荣立3次三等功,获评“优秀士兵”;复员后进入电力系统,始终秉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领导和同事都评价他“热心肠”“认真负责”。在他看来,那天的挺身而出,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值班”——关键时刻守护生命,正如他曾经守护国家安全、如今守护万家灯火。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