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特别报道

黑土重生记

本报记者 王伟

“你瞧这玉米棒子,粒多饱满,金灿灿的!”在东丰县沙河镇良纯村,秋日的阳光如同融化的蜜糖,流淌在堆满丰收果实的农家院里。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凯俯下身,双手捧起新收的玉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兴奋地跟乡亲们盘算起今年的收成:“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咱这收成比去年又涨了一大截!”

这份沉甸甸的喜悦,并非凭空而来。不久前,一场关于土地的“奇迹”刚刚被见证——那片曾被岁月遗忘的贫瘠白浆土,在3年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的温柔守护下,竟如沉睡后苏醒的沃野,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曹庆军轻轻拨开叶片,露出的玉米棒体形匀称,籽粒排列紧密如金砌的宝塔。“瞧这‘金疙瘩’,”他由衷地赞叹,“这片曾经的‘薄地’,如今保守估计,公顷产量可达3.4万斤。”

奇迹的密码,就藏在那层覆盖于土地之上的秸秆里。它们不再是田野的“遗弃物”而是化身为一床“金丝被”,在凛冽寒冬为大地存蓄体温,在炎炎夏日为土壤锁住水分,在风雨中抵御侵蚀。年复一年,它们在与时光的对话中悄然腐解,化作黑土乳汁,反哺大地。

“善待土地,它就会给你惊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新巨强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新凯已经从事保护性耕作10年了,每次提起种地,他的眼睛都闪着光。他深知,要想让这项技术惠及更多村民,破除乡亲们“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顾虑,唯有让土地自己说话。

于是,田间地头成了最生动的课堂。他经常把村民请到自己的机耕地块,开展“四季对比”:春比土,看谁家地更松软湿润;夏比苗,看谁家秆壮叶茂;秋比产,看谁家棒沉粒满;年比收,看谁家成本降了、腰包鼓了。一整套流程下来,彻底打消了村民心头的疑虑。

一季一景,现实是最有力的语言。秸秆从“麻烦”变成“宝贝”,保护性耕作从“试试看”变成“争着干”。赵新凯用年复一年的坚守,换来黑土重生、粮仓丰盈,也让更多乡亲们相信:留住秸秆,就是留住大地的力量;守护黑土,就是守护我们端牢饭碗的根基。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