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白山脉与鸭绿江的怀抱中,隐藏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工业遗址——大栗子铁矿。
大栗子铁矿发现于1895年。1933年,伪满旅顺工科大学助教、日本人都留一雄前来进行地质调查,确认了这里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自此这片宁静的山林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1938年9月14日,伪满洲国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大栗子采矿所正式经营,开启了大栗子铁矿被大规模开采的历史。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这里的资源,修建了鸭大铁路及大栗子火车站,将开采出的铁矿石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或伪满洲国的钢铁厂,大栗子火车站成了日本侵略与掠夺的铁证。
走进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日式风格的办公楼和斑驳的标语,仿佛仍能看到当年工人们疲惫的身影。而最让我震撼的,是那座深入地下数百米的矿井。站在幽深的井口前,虽已听不到当年矿工们沉重的脚步声和机器的轰鸣声,但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据了解,建矿初期,这里采用半机械化露天采矿和坑内采矿方式,后来又在西部和北部建成露天采矿场和矿井。当时,井下采掘使用凿岩机,同时配套安装卷扬机、空压机及井下铁道等设备,仅1938年产矿石就达30万吨。为了加快掠夺速度,日本侵略者还在东北和关内抓捕大批劳工到井下采矿,并将被俘的中国官兵、爱国人士等押送到这里充当“辅导工人”,最疯狂时工人增加到2万余人。劳工们在皮鞭与刺刀的威胁下进行着高强度的劳作。从1940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为获取矿石,采用野蛮的掠夺式开采手段,因饥饿、疾病、高强度劳作和残酷迫害致死的劳工众多,栗矿小西沟的“万灵塔”就是当年的万人坑之一。
在日伪开采时期,大栗子铁矿劳工生活状况极其悲惨,劳工们每天要从事长达16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他们在恶劣的矿井环境中,进行着高强度的采矿作业,劳动量巨大。劳工房十分简陋,地上部分用石头砌到一米多高后,用木材支起框架,围上席子就住人。饮食上,只能吃脏兮兮的豆饼,难以果腹。衣物方面,仅能得到一套劳工服和一双劳工鞋,难以抵御东北的严寒。矿山如同大监狱,戒备森严。劳工一进矿山就需交出“良民证”,失去人身自由,被严格管控。劳工们在把头的皮鞭、刺刀下工作,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等残酷惩罚。生病或受伤的劳工不仅得不到医治,还会被刺刀顶着继续干活,失去劳动能力者会被丢到万人坑或送进炼人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鸭大线是日本掠夺大栗子铁矿资源的重要通道,也是东北抗联打击日寇的主要战场。1941年11月,抗联某部袭击了老岭北第一隧道松岭村附近的日军警护团,炸毁铁轨,截获货车,缴获大量物资,一度中断鸭大线的物资运输。至1942年,发生在这条铁路线上袭击日寇的战斗达34起。
1949年6月,大栗子铁矿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从东北煤炭管理局通化矿务局移交鞍山钢铁公司采矿部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大栗子铁矿被纳入国家“一五”计划,成为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于此,开启了大栗子铁矿新的篇章。
在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大栗子铁矿焕发新生,成为通化钢铁公司的主要铁资源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血液”。1949—1952年,矿山处于生产建设恢复阶段,年均职工820人,铁矿石年产量由800吨增加到7.5万吨。1953年起,国家对采掘装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淘汰日伪时期遗留的风动凿岩机,改为国产新型凿岩机。凿岩由干式改为湿式,钎子头由十字形碳素锰钢改用一字形硬质合金,搬运由人工装卸改为电耙子和皮带转载机,机械化作业程度大幅提高,有力促进了矿山生产发展。
随着资源的不断被开采,大栗子铁矿也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等问题。但它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铁矿石,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漫步在大栗子铁矿区域中,有几处遗址遗迹保存完整,它们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大栗子火车站,这座建于1940年的火车站,是鸭大铁路的终点,也是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重要据点。如今,虽已撤销,铁轨也被荒草掩埋,但它那古朴的砖石结构建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被侵略与抗争的历史。火车站周围的铁轨向远方延伸,每一根枕木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记录着时光的变迁。
溥仪行宫和溥仪退位旧址同样备受关注。溥仪行宫原为大栗子铁矿矿长住宅,是一栋日式丁字形平房建筑。1945年8月11日,溥仪率伪满官员及眷属600余人从长春仓皇出逃,13日抵达大栗子沟,将此作为临时行宫。溥仪退位旧址即大栗子铁矿株式会社技工养成所,8月17日晚,在大栗子铁矿会社食堂,溥仪宣读了《退位诏书》,伪满洲国宣告终结。这两处遗址建筑虽历经岁月侵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它们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始终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
在大栗子铁矿工业遗址的众多遗迹中,还有一处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地方——溥杰等皇族及其随侍当年的居住场所。
这处旧址,是一栋日式两层楼建筑,位于溥仪行宫斜对面的东南角。这座楼长约30米,宽约8米,分为两个大单元。彼时,这里成为溥杰在大栗子短暂停留期间的栖身之所。
站在这栋建筑前,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斑驳的墙壁、褪色的门窗,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栋日式建筑不仅是溥杰个人历史的见证,更是那段屈辱与抗争历史的一个缩影。它们共同构成了大栗子铁矿工业遗址,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建筑,触摸到那段尘封历史的一角,感受历史的沉重与沧桑,铭记曾经的苦难,珍视如今的和平与发展。
除了这些,还有那栋被称为“北大楼”的建筑,动工于1938年9月,竣工于1940年11月,这里曾是日本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大栗子沟采掘事务所办公处。如今主体框架未变,现为大栗子矿业公司机关办公大楼。
大栗子铁矿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工业艰难发展的历史。从被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到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它见证了国家命运的起伏。如今,这里虽然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开采作业,但那些留存下来的建筑、矿井和设备,却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不仅是大栗子铁矿曾经辉煌的象征,更是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奋发向前的动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