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子黄历”在网络上走红,一些博主通过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在快节奏的当下,学业压力、职场竞争、人际关系让不少人陷入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催生出大家的“求稳”心态。“电子黄历”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用简单直白的“宜忌”给出指引,仿佛为混乱的生活提供了“标准答案”。
静下心来,仔细分析“电子黄历”内容即可发现,发布者刻意放大传统黄历中迷信的一面,曲解传统民俗术语,将其包装成神秘智慧的命运密码,这种营销手段其本质就是利用当代人的心理焦虑牟取私利。就像评论区里“昨天说不宜出行,今天就摔跤”的巧合,被刻意放大成“预言成真”,实则是概率事件与心理暗示的叠加。这种“低成本确定性”恰好填补了一些人对掌控感的需求,使“看黄历”从老一辈的习惯,变成年轻人缓解焦虑的“精神安慰剂”。
真正的传统黄历,是古人结合天文历法、自然规律总结的生活经验。虽有时代局限性,但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而如今博主们推送的内容,对黄历的传统内涵、专业民俗用语缺乏基本认知,常出现概念混淆、解读错误等情况。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电子黄历”博主的真正目的在于卖货,借传统之名,行逐利之实。这种将民俗符号化、商业化的行为,不仅消解了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更助长了“伪科学”对公众的误导,尤其是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造成不可想象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用户在反复接触“运势解读”后,容易逐渐接受这种非理性认知,甚至将生活中的顺逆都归因于“黄历指引”。部分博主借此进行流量变现,推出“付费改运”“定制运势报告”等服务,将用户的焦虑转化为手中的利益,形成“制造焦虑—提供解决方案—收割利益”的违法产业链,让本应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的民俗,成为追逐流量和利润的工具。
“电子黄历”的走红,既不能简单将其归为“封建迷信”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其误导公众。一方面,要明确传统民俗与伪科学的边界,通过科普还原民俗的本来面貌,让公众认识到“黄历”的文化属性而非“预言功能”;另一方面,平台需承担好内容审核责任,对刻意制造焦虑、传播伪科学的“电子黄历”内容加以规范,避免算法沦为不良内容的“助推器”。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保持理性思考,明白生活的走向不是“宜忌”所能决定的,与其依赖“电子黄历”寻找答案,不如靠努力掌握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