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努力拓宽中小学体育场馆共享边界

关育兵

近日,广州市“校体通”小程序上线,首批800所中小学的1300多个体育场馆面向社会预约开放。一时间,这份“健康大礼包”迅速引发热议。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之所以备受瞩目,在于其直面了“健身去哪儿”的民生痛点——当城市空间日益拥挤,这些遍布社区、数量庞大的体育设施犹如散落的明珠,一旦串联起来,便能成为照亮全民健身的康庄大道。

与高校体育场馆相比,中小学场馆更具“毛细血管”式的渗透力。它们深入社区,贴近居民,能够有效解决健身资源“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广州此举不仅是对2025年十五运会的献礼,更是对《广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的具体践行,让体育惠民从口号走向现实。当校园围栏适度打开,涌动的不仅是锻炼的人群,更是城市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体育资源正从专属走向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中小学场馆开放的复杂程度远高于高校。校园首先是教育的主阵地,开放必须确保教学秩序与师生安全不受干扰。广州各校情况各异:非寄宿制与寄宿制学校开放时间不同,有的只能在寒暑假开放;课后服务、团队训练占用了放学后的黄金时段;场馆维护、管理成本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些现实约束如同道道关卡,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推动中小学场馆持续开放,不能仅靠一纸文件或学校自觉。广州的实践揭示了多维破解之道:政策引导需精准发力,针对不同学校分类施策;财政支持应适时跟进,通过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分担学校压力;智慧管理要同步升级,如“校体通”通过线上预约实现有序开放。更重要的是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学校在试行中调整完善——今天部分学校的收费探索,正是为了明天更可持续的开放。

当然,提供场地只是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第一步。真正的体育惠民,需要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开放模式:或许可以引入专业机构运营,提升场馆使用效率;或许能够开发特色课程,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健身需求;或许可以结合社区活动,让校园成为邻里交往的活力空间。当体育场馆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全民健身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中小学体育场馆的开放,既是空间资源的共享,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体现。随着更多校园大门向市民敞开,人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影,更是一个城市对市民健康权利的郑重承诺,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日趋成熟的生动注脚。这扇门的背后,是健康中国的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