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为热土上的青春梦护航

楚 天

近日,一堂特别的普法课在“龙井号”旅游专列上开讲。列车外流动着秋日景色,列车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志愿者聚精会神,专注于“课堂”上讲授的综合治理知识和法律常识。一堂沉浸式的普法课,传递的是知识,点亮的是青春,许多朝气蓬勃的学子正在吉林这片热土上逐梦向前。

吉林是边境省份,从“一眼望三国”的珲春防川,到鸭绿江畔的集安古城,11个边境县(市、区)呈现着东北边疆的美丽与无限潜力。这里是越来越幸福的新边疆,更是让青春发光发热的广阔天地。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的深入实施,更多的青年志愿者来到吉林、扎根边疆。他们当中有人走上讲台,为孩子点燃知识光芒;有人扎实助力乡村振兴,化身“新农人”打开农产品新销路,每一位志愿者所做的一点一滴都汇聚成了青春力量,让赤诚的家国情怀在白山松水间回响。

不容忽视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有“水土不服”,也会面临很多困难和疑惑。对此,要在做好政策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呵护,为他们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从日常工作生活的“小事”入手,为志愿者织密“保障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学生初来乍到之时,对于不同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环境、风土人情等,都会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逐步适应。从习惯新的生活节奏,到理解一句新的方言俚语,这些日常生活工作的点滴“小事”,是志愿者们与脚下土地深深的情感联结。为“小事”做好保障,才能让学生们获得真正的踏实感、归属感。各地要为志愿者提供好坚强后盾,把细致关怀融入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通过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开发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完善设施建设等,及时发现并解决日常问题,为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暖意。

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拓宽志愿者的“就业路”。未来到哪里发展、做些什么,这是每一位志愿者深入思考的问题。要让志愿者有前途、有舞台去绽放青春实现理想,学有所获、志有所成,需要持续优化学子的成长成才环境,为其择业就业开拓渠道。例如,吉林多地积极协调在吉央企、地方国企面向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广泛发动省内民营企业,特别是边境地区重点企业定向提供实习、见习、就业岗位;协调各级青年创业园提供阵地保障、培训指导、信贷融资等扶持政策,鼓励志愿者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畅通就业之路,助力青春梦想,能够进一步激发学子们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信心和热情,推动人才流向从“要我去”到“我要去”。

为青年志愿者织密保障网、拓宽就业路,既是在守护人才的成长,也是为乡村振兴、边疆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当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这片热土就会因青春奋斗而更加美丽。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