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把新技术当成门面和摆设,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本应便民惠企的“智慧工程”,在个别地方却成了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这种倾向需要警惕。
走进一些地方的政务大厅,智能引导机、自助服务终端、多功能显示屏等一应俱全,硬件设施堪称一流。然而细细体验,有的设备响应迟缓、操作复杂;有的系统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还有的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群众满怀期待而来,却常常因为这些“高科技”设备的不给力而徒增烦恼。这样的“智慧升级”,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更在无形中筑起了服务群众的“新门坎”。
“智慧门面”背后,折射出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在一些人眼中,政务服务提升不是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而是以展示政绩、装点门面为落脚点。他们热衷于上设备、建系统,却忽视了服务的核心是人。这种“重硬轻软”“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导致不少智慧政务项目“开工时轰轰烈烈,运营后冷冷清清”。
智慧政务,关键在于“政务”,而非“智慧”。技术只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一套真正智慧的政务系统,应当能够精准识别群众需求,高效解决实际问题,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如果仅把线下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或者堆砌一堆华而不实的功能,这样的“智慧转型”注定走不远。
要让智慧政务真正智慧起来,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务服务的评价权在群众手中,系统的设计、设备的采购、流程的优化,都应当邀请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同时,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维。智慧政务项目不是交钥匙工程,上线只是开始,后续的运营维护、迭代升级更为关键。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使用率、办结效率等作为衡量标准,倒逼服务质量的提升。
此外,还要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智慧政务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服务方式,而是要与之形成互补。对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应当保留并完善人工服务通道,避免数字鸿沟造成新的不公平。
政务服务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解民忧、暖民心的智慧服务,而不是徒有其表的“智慧门面”。只有让技术回归服务本位,让智慧赋能服务质量提升,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期待更多地方能够沉下心来,把智慧政务建设的重点从“面子”转向“里子”,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服务优化,让政务服务平台真正转起来、活起来、好用起来,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畅通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