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遍布城乡的体育公园里已是人影攒动;当夜晚降临,一个个多功能运动场在灯光下点燃运动激情。
上午9点,长春市工人体育馆羽毛球馆内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洁白的羽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清脆的击球声此起彼伏。“来这里打球得提前两天预约,周末更是‘一场难求’。”带着全家一起来运动的市民王先生擦着汗说,“政府建了这么多好场地,让我们运动健身有了好去处,‘健身利民’这话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
晚上7点,吉林市全民健身中心羽毛球馆灯火通明,16片场地全部满员,场边还有不少等候的市民。“5年前想找片专业场地很不容易,现在全民健身场馆多起来了,满足了我们的健身需求。”市民李阿姨和球友们几乎天天来报到,“退休后在这儿找到了新伙伴,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要我说,这就是最好的民生工程。”据场馆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市民需求,今年场馆延长了开放时间,还推出了惠民卡,“平均每天接待超过500人次,周末更是爆满。”
篮球场是年轻人挥洒汗水的青春舞台。长春市工人体育馆的篮球馆里,38岁的张先生说:“以前下班后能在室内打球的球场不多,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专业场地。”这里是他和朋友们每周必到的“打卡地”。数据显示,我省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多功能运动场深受年轻人欢迎。在辽源市,一座篮球公园成为网红地标,每晚都聚集着大批篮球爱好者。
户外运动是城市里流动的风景线。清晨的长春南湖公园里,徒步爱好者刘先生和他的“健步走”团队已经完成了5公里行程。“3年前我们才十几个人,现在已经是200多人的大群了。”刘先生说,公园健身步道改善后,来这里锻炼的人增长了好几倍。
在吉林市松花江畔,跑步爱好者陈静每月跑量都超过200公里。“江边的智能步道能实时显示运动数据,沿途还有直饮水点,这些细节特别暖心。”她表示,现在跑步不再是一个人孤独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跑步健身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小场馆”托起“大民生”。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背后,是我省持续加大全民健身设施投入的成果。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在新建改建体育场地的同时,更注重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建设群众举步可就的健身设施。
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全省有7258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各个健身站点。在松原市一家社区健身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王教练正在指导居民正确使用健身器械:“现在大众不仅满足于要有健身场地,还追求科学、合理的健身项目和个体健身计划的制定。”
从羽毛球馆的爆满到篮球场的灯火通明,从徒步大军的壮大到广场舞队伍的欢歌笑语,每一个运动的身影都是这幅画卷上最生动的笔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