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为钥,启振兴之门,这既是检验技术成果的考场,也是展示风采的舞台。
2025年6月至11月,吉林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技能比拼热潮。这场由省总工会与省人社厅联合主办的盛会,以“规模创纪录、规格高水准、内容有新意”为鲜明特质,历经线上初赛、全省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于11月14日在长春科技学院迎来总决赛,成为吉林大地致敬劳动者、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民参与:
从“线上集结”到“赛场竞技”
逾4.2万人线上集结,参赛人数创历届之最。
6月,吉林省总工会与吉林省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举办吉林省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拉开了本届大赛的序幕。从7月2日线上报名通道开启,到7月14日报名截止,短短13天,42650名职工从车间厂房、一线岗位奔赴赛场,参赛人数创下历届之最。
吉林省总工会依托全总“职工之家”APP搭建线上竞赛矩阵,打造“报名—学习—考试”一站式平台。7月15日至21日,线上学习闯关环节火热开启。视频课程深度学习、理论知识精准作答、实时PK同台竞技,选手们以积分比拼实力,30%的学习积分与70%的理论考试成绩构成初赛总成绩,既考验功底又充满趣味。“吉工e站”专属专区带动新增注册会员3.2万人,让“学技能、比本领”成为吉林职工的热门话题。
3600名强者角逐,复赛场上见真章。
7月底至9月中旬,复赛在全省多地同步开赛。经初赛选拔,共3600人晋级,在市(州)承办的27个赛项与省直厅局联合承办的13个赛项中,展开了一场场实力较量。各市(州)立足产业特色,为选手提供最优保障。其中,四平市总工会多次召开协调会,在吃住行上全方位护航;延边州推出现金奖励、疗休养与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激励政策,让选手安心比拼。
复赛现场,匠心与技艺碰撞出璀璨火花。焊工赛项上,选手们手持焊枪精准操作,在火花四溅中勾勒出均匀如鱼鳞的焊缝;数控加工现场,指尖翻飞间,冰冷的金属在匠心打磨下渐成精品;电商直播赛项里,选手化身“带货达人”,用专业讲解推广吉林特产……从技术骨干到青年新锐,选手们以赛为媒,在实操中切磋技艺、在交流中共同提升。
716人巅峰对决,共赴技能盛宴。
历经初赛的海选、复赛的淬炼,11月14日,716名技能精英齐聚决赛赛场。他们中,有深耕行业数十年的资深工匠,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新锐,更有跨界突破的技能“黑马”。决赛聚焦产业需求与技能前沿,通过综合笔试和实操比拼、多维度考核,全面检验选手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此次大赛不仅为选手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更设置了丰厚的激励政策,助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为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高标保障:
从“豪华裁判团”到“专业赛场”
决赛阶段的“高含金量”,首先体现在裁判阵容的专业性上。由4位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领衔,226名行业专家组成的裁判团,堪称“顶级配置”。
总裁判长李万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焊接产线组班长,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深耕高铁转向架焊接技术,见证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全过程。
监督仲裁委员会主任李凯军,中国一汽铸造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带领团队完成国内外复杂模具1200余套,产值达6.1亿元,填补了多项我国压铸模具的制造技术空白。
副总裁判长杨永修,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攻克V12发动机多轴精密加工等20余项技术壁垒,解决电机壳体的变形难题。
副总裁判长刘洋,长春科技学院副校长,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深耕精密仪器制造,突破激光单细胞分选仪等12项先进技术。
他们以“毫米级”标准严把竞赛质量关,确保每一分成绩都经得起技术与时间的双重检验!
太硬核!2万平方米专属赛场。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长春科技学院以国家级竞赛标准精心打造“技能竞技场”。2万平方米的专属场地全面覆盖“赛、展、演、学”四大功能场景,三座教学楼连通三大核心赛区。
高规格!打造“五星级”赛事体验。
顶配硬件强力支撑,总价值2000余万元的竞赛设备震撼亮相,涵盖三坐标检测、3D打印机等高精度专业器械。从场馆搭建、设备调试到后勤保障、物料供应,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赛事的高规格与专业性。
这场竞赛不仅是对全省职工职业技能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工匠人才交流比拼、成长成才的优质平台,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建功立业、创新突破的闪耀舞台。
“为了这次决赛,我打磨技术近半年,就是想和全省的顶尖高手同台切磋,看看自己的实力到底处在什么水平!”12时,大赛报到处,参赛选手已陆续抵达。选手们自觉排起整齐的队伍,依次完成信息核对、材料提交、参赛证件与赛事资料领取等流程。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指引流程,高效衔接的服务让报到环节顺畅有序。等候间隙,不少选手主动攀谈起来,交流备赛心得,探讨技术难点,脸上洋溢着奔赴赛场的自信与对未知挑战的期待。
谈及参赛历程,选手们纷纷感慨这是一场“过关斩将”的成长之旅。从初赛的线上答题,到复赛的激烈角逐,每一轮比拼都是一次技术的淬炼与能力的提升。大家纷纷表示,大赛不仅是高手云集的竞技平台,更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成长阶梯。通过与同行的交流碰撞,不仅让自身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深耕技能的挚友,为未来的职业道路积累了宝贵的人脉与经验。
创新赋能:
从“技能比拼”到“价值转化”
除紧张的竞技环节外,大赛设置的三大“平行活动”,让技能价值进一步延伸。
亮点一:劳模工匠创新成果路演从车间走向台前。
聚焦“创新驱动”与“成果落地”双目标,4位劳模工匠现场展示他们的“硬核”创新成果,将技术改良、工艺革新、设备优化以及职工的“五小”发明创造等创新成果,从“车间”推向“平台”,实现“技能创新”与“市场价值”的精准对接。
大国工匠、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杨永修带来“氢能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关键加工技术”。该技术可将热效率提升至国际先进的45.2%,有力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彰显“中国心”强劲动力与民族品牌国际竞争力。
大国工匠、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技术开发主管王洪潇:王洪潇展示“高端不锈钢车体无痕激光焊接技术”。该技术可将车体强度提升15%,确立了中车长客公司不锈钢车体制造技术方法、自动化水平及先进测控手段的国际领先地位。
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伊通分公司邢大伟:邢大伟研发的“多功能融雪防滑材料撒布设备”,单车道综合撒布量由0.6吨/公里优化到0.4吨/公里,可将除雪效率提升50%、成本降低30%,获得2024年全国高速公路运营装备与技术创新“典型案例”荣誉。
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侯兴隆:侯兴隆研发的“锅炉四管智能检测装置”,构建出“感知-决策-执行”的自动化闭环系统,实现了检测流程的无人化。单次检测即可精准识别20余处隐蔽缺陷,成功避免非计划停运,单次节约成本近300万元,成为“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职工创新典范。
亮点二:“绝技绝活”现场秀工匠绝活惊艳亮相。
传承技能瑰宝,激发钻研热情。大赛现场10项“绝技绝活”集中展示技能与艺术的融合,见证“指尖上的匠心”。
一汽-大众刘立波以220V电动砂轮机在薄蛋壳上雕刻,跨界展现钳工精艺;中车长客胡俊祥创新导线顶接焊,兼顾牢固与空间效率;辽源富奥丁照民攻克薄铝焊接与灯泡上氧割铁丝的高难操作;中车长客王洪迪凭叉车绝技斩获国际荣誉;长春富维安道拓马明将真皮雕刻融入汽车内饰,融合传统与现代。
吉林江机付春鹏的模型展示数控加工的复杂与精准;华润雪花啤酒孙伟鹏、张玖珊以专业品评解析啤酒工艺与原料;延边冯晓燕、何淑春的敦化刀画,传承多元技法展现长白山风光;中吉香陈建新恪守古法,以长白山人参为主料制作人参香;长春市技师学院杨旭凭极致刀工将豆腐切成丝状,塑造成菊花形态,成就味觉与视觉盛宴。
亮点三:千人参访+产教融合打破校企壁垒。
设置9大竞赛成果展示区,红色故事历史文化讲解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无人机装调检修、视频创推员、直播销售员、信息通信传输线路、中医药膳、快递员、托育等热门工种,每个赛项裁判长、前3名职工现场讲解并展示。
以“观摩”为纽带,大赛打破职业院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壁垒,精准对接产教需求,组织近1000名职工和职业院校师生现场观摩,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校园技能与产业标准的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