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

邓西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沟通的桥梁,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的国家,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100多种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是各民族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也是推动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必然要求,更是赋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战略举措,对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以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赋能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于文化相通、情感相融,而语言互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少数民族语言以其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和情感穿透力,成为拉近民族距离、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从蒙古族的史诗传唱到侗族的大歌韵律,从哈尼族的农耕谚语到达斡尔族的民俗叙事,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其文化符号不单是本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促进族际交流的关键媒介,通过互学语言还能够搭建起民族情感纽带,有助于筑牢民族团结的心理根基。同时,在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华夏大地上,语言还对生产生活的协同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有利于把民族差异转化为合作优势,构建起各民族利益共同体。此外,少数民族语言传承还是促进各民族交融的现实途径,我国秉持多元共生、和谐发展的理念,打造了全方位的语言传承生态体系,有利于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互鉴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为民族团结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以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传承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各民族语言文化中蕴含的“团结互助”“诚信友善”“勤劳勇敢”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与教育,这些价值理念能够深入各族群众心中,转化为自觉行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代代相传;在语言交流中,各民族群众相互传递美好愿景、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能够进一步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在双语教育试点的民族地区,通过挖掘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共同体基因,在民语版教材编写与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如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共同开疆拓土等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程,在追溯文化根脉中清晰认知“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在提升文化自信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必须强化政策保障和资源投入。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构建“政策—资源—社会”等协同保障投入机制,使各民族语言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在政策保障方面,一是进一步落实民族语言传承的相关要求,把语言传承、赋能民族团结等内容纳入政策制定中,持续保障语言传承工作与发展战略同步;二是优化双语教育政策,明确双语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岗位津贴、设立专项培训基金、鼓励师范院校增设双语教育专业等;三是持续推进民族语言传承与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的结合,将传承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考核,引导各地依据语言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双语文创产品等特色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四是着重在语言资源数字化发展方面发力,激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展开合作,研发少数民族语言的数字化工具,支持构建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在资源投入方面,探索设立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专项基金,打造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为辅、产业收益反哺的多元筹资机制,更好地支持语言保护、双语教育、语言文化普及活动等,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开发,为语言保护传承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和评估监测。破解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难题离不开系统性思维,应以“双语教育+共同体理念”为核心,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语言里蕴含的“和而不同”“守望相助”等共同体文化基因,在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下守护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要着力强化保护协同,科学评估传承成效,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协同网络,引导学校加强语言教育传承、家庭营造语言交流良好环境、社区开展语言传承特色活动,同时鼓励民间文化团体、企业、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讲述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故事,构建覆盖语言传承效果、民族团结赋能、共同体意识培育等多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展开独立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并接受社会监督,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传承质量效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