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激活红色资源 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

姜贺洋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吉林作为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拥有以“三地三摇篮”为核心的丰富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立足新时代,要深入挖掘吉林红色资源育人价值,推动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革命精神照亮前行之路,为培养更多心怀国家、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滋养。

发挥资源优势,筑牢思政教育红色根基。一定程度上,红色资源的厚度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深度。从资源属性来看,吉林红色资源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区域内以革命遗址、纪念场所、工业遗产为核心的红色资源集群,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见证,更是反映区域各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奋斗足迹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鲜活教材。从政策保障维度,吉林省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出台《吉林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推动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导向,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制度支撑与资源供给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主动对接地方红色资源开发规划,构建校地协同开发机制,并通过与区域内红色教育基地、专业纪念机构等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将红色场馆资源系统转化为思政教育实践资源,让青年学生在与红色资源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切认识到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自觉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创新融合路径,激活思政教育内生动力。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富矿”,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核心在于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与形式单一短板,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让红色基因在教育教学中自然流淌。应立足地方红色资源禀赋,以数字化赋能、课程化融入为抓手,探索“红色+多元教学”的系统化融合路径。在课程建设上,聚焦区域红色精神内核,开发校本化课程体系,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深度耦合,实现教育教学内容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全面贯通;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模块,通过设计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技术赋能上,依托数字技术重构红色教育场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课堂,实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和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强化实践育人,提升思政教育质效。红色资源育人关键在“入脑入心入行”,需通过实践教学、文化浸润、社会服务等途径,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促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吉林省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天然课堂,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多元联动机制,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培育等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一方面,要强化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挖掘、整理与研究,形成具有学术价值与教育意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主题宣讲、文化展示等形式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的校内传播与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创设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吉林振兴发展大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践动力,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领域的实践探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个人理想与区域发展大局的有机统一,为吉林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