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勉励他们奋力拼搏、再创佳绩,为建设体育强国作出新贡献。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健体魄、淬炼意志、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是建设体育强国和中华现代文明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时代发展之需。
“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中华体育精神产生于中华民族体育实践活动中,是中华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既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体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注重顺天应时、身心兼修的理念,到现代体育同时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目标,中华体育精神在传统体育文化的滋养下、在守正创新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感召力持续提升,不仅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行动准则,更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必须进一步发掘和深刻理解其历史意蕴、精神特质、时代价值,如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不断探索传承弘扬路径,为更好地推动体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筑牢精神培育根基。精神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撑,更需要教育力量的全面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是培育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阵地,要将其深度融入体育教育全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大力促进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开设“体育精神大讲堂”,通过讲述奥运冠军奋勇夺冠、残奥选手挑战极限等案例,让学生理解拼搏、坚持等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完善校园赛事机制,在比赛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培植尊重对手、遵守规则等体育道德,进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公平竞争意识。高等教育层面,创新设立“体育精神与民族复兴”通识课程,结合中国体育发展史,解析好中华体育精神对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作用,并以“体育+思政”融合教育方式,将运动员为国拼搏故事、奋斗经历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和理解中华体育精神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
创新文化传播路径,扩大精神影响范围。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持续引领中华儿女以更加奋发向上的精神斗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传播好、传承好、践行好中华体育精神是新时代建设者们理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应大力创新传播方式,以联动共建、多向发力、服务为本的思路,搭建好“政校社”联动传播模式,充分运用各类传播载体讲解和普及中华体育精神。如制作《中国体育精神档案》纪录片,梳理各历史阶段体育运动员奋勇拼搏的历史瞬间,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开设“体育精神大家谈”专栏,邀请运动员、学者、普通群众分享感悟,形成全民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传播矩阵,鼓励体育爱好者分享坚持锻炼、挑战自我的故事,让体育精神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全面推进中华体育精神的国际传播,以“体育外交”等途径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组织中国运动员海外训练、比赛、交流,更好地展现中华儿女谦逊有礼、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增进国际理解的桥梁。
优化全民运动实践,推动精神入脑入心。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是让中华体育精神扎根社会、深入人心的重要基础。要持续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好“15分钟健身圈”,让群众便捷参与体育锻炼。在公园、广场设置体育精神文化墙,展示健身达人故事,激励更多人“动”起来。开展特色群众赛事活动,如社区运动会、乡村篮球联赛等,让群众在比赛中体验竞争与合作的乐趣。组织“家庭运动会”,鼓励更多家庭参与,培养代际共通的体育精神。引导企业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开展职工运动会、健身挑战赛,增强团队凝聚力。要以行之有效的举措促进全民运动发展,使体育精神从赛场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
健全保障机制政策,夯实精神弘扬基石。健全的保障机制政策是持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支撑。在政策保障上,应积极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精神弘扬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并将其纳入体育强国建设总体规划,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人才保障方面,着力打造专业的体育精神研究与传播队伍,培育既懂体育又通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等重点群体的精神素养培训,提升其在体育活动中传递体育精神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估激励机制,将精神弘扬工作纳入相关考核体系,激发各主体传播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促进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踔厉奋发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