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周 晶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需立足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紧扣大幅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战略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会强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带来深远影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中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应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更加重视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科技创新成果具体应用到产品打造和产业链发展上。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点火器”,产业创新是“推进器”,二者深度融合才能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二者呈现一种互促共进的关系。一方面,科技创新有助于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与效率短板,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能够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同时还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为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效率保障。另一方面,产业创新能够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是科技创新的转化载体。科技创新只有进入生产过程,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二者融合并非简单叠加,必须加快构建支撑创新融合的生态系统,应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等全产业链条的贯通。

创新教育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依赖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协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具体实践中,一是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发展需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建设,强化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突破和融合,对急需学科专业开展前瞻性、系统性布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储备;二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既加强对前沿科技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又重视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育,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新质生产力是全要素驱动、多领域耦合、高能级跃升和跨越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推动其发展应坚持系统观念,在更大范围创新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化环境、打通堵点,持续畅通生产要素的全域流动。

深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科技已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也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塑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深化数字技术领域基础性研发和前沿技术攻关,对高端芯片、AI框架、下一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技术创新攻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信息化赋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跃迁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