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市州·通化

通化人参的“新”与“变”

本报记者 李铭 何禹洁

在快大人参交易市场,人参商户电商拓市场。本报记者 何禹洁 摄

在云岭野山参保护区,“参把头”带领研学游学生采挖人参。企业供图

通化林下山参以“溯源”确立品质标杆。本报记者 李铭 摄

通化道地好参备受市场青睐。本报记者 李铭 摄

益盛药业生产车间一角。企业供图

参藏千年韵,万象赴新途。

在“中国人参之乡”通化,昔日“百草之王”,今朝再启华章,人参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新”与“变”。

锚定“好林、好种、好法、好品牌”的林下山参“四好”全链发展路径,恪守“良田、良种、良法”的园参“三良”品质逻辑,通化人参以“标准”筑基,以“科技”赋能,以“形态”焕新,在传统优势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浪潮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新”在标准 “变”中筑基

产业腾飞,标准先行。

通化人参的“新”,首先体现在贯穿全产业链的严谨标准体系。“好林”筑基、“好种”培优、溯源立牌,为人参产业高品质发展立下“规矩方圆”。

“林下山参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想得好参,最好是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通气性、排水性良好,具备适当的保水性……”在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乡金斗村,参农杜田军道出了林下山参的“生长密码”。

通化森林覆盖率高达66.6%,是长白山药物生长的天然宝库。依托这一优势,通化市推广宜参林地“三级九等”分级分等标准,让69.03万亩宜参林地资源“好中选优、优中提质”。

“让‘好林’管理标准真正扎根林地、贯穿林下山参繁育全周期,通化在全省率先完成宜参林地普查,制定《宜参林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通化市人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人参种植服务科负责人张志强说。

“好林”育沃土,“好种”定根基。

在位于柳河县的云岭参谷林下山参种源培育基地,“云岭1号”参种以长白山优良野山参种子杂交培育,生长的人参皂苷含量纯度高、抗病性强、形体好,为林下山参规范化种植提供可靠的种源支撑。

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宪清告诉记者:“我们还与吉林农业大学等5家科研机构共同承担2025年度吉林省聚力攻坚专项种源课题,也是全省唯一林下山参种源课题项目。”

截至目前,通化已建成1.1万余亩林下山参种源护育基地,让“好种”培优更具分量。

同时,吉林农业大学、集安大地参业与集安市人参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大地2号”非林地人参品种,顺利通过认定:益盛药业自主研发的“汉参1号、汉参2号”优质认定参种全面实现人参道地、六年、有机、“三无一全”……一项项创新成果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良种”活力。

好林、好种育好参,品质如何让消费者“看得见、信得过”?

“通化人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启用和严格的标准化溯源体系,成为“好法”赋能、擦亮通化人参“好品牌”的关键。

激活“好法”效能,全面构建电子围栏、视频监控、GPS 定位、数字溯源、数字化平台的“五位一体”赋能体系。

坚持“无溯源不地标”原则,通化优质林下山参“一参一码”、园参“批量赋码”,为消费者建立起品质安全感。

“我们今年以与胡庆余堂合作为试点,选择6个种植基地建设电子围栏,同步推进溯源体系建设。通过9个环节的溯源信息采集,确保通化林下山参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溯源,实现通化林下山参优质优价。”通化市人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左英俊介绍道,贴上“通化人参”地标商标的溯源产品市场认可度极高,产业势头正劲。

“新”在科技 “变”中突破

如果说标准体系是产业的“四梁八柱”,那么科技创新就是驱动产业从“达标”迈向“高质效”的强劲引擎。

守正创新,通化市人参产业持续激活内生动力,开辟价值增长新路径。

走进位于集安市的吉林省红五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操作各类仪器设备,该公司《一株乳杆菌及提高稀有皂苷的人参发酵方法》的专利突破性成果,成功解锁人参高附加值利用,创新赋能人参产业精深加工端的科技变革。

据了解,该项成果采用微生物学手段筛选获得能够高效转化生产稀有人参皂苷的乳杆菌菌株,利用发酵乳杆菌发酵人参液有效提高人参稀有皂苷含量。

“传统食用人参,其有效成分需要通过人体自身转化吸收。我们通过创新研发的酶解发酵技术,把真正起效用的Rh1+Rg1、F1、Rh2等多种人参稀有皂苷直接转化出来,单项稀有皂苷增量最高可达50倍。”吉林省红五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洪光介绍道。

在药品研发领域,守正创新同样精彩。

益盛药业聚焦创新药和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深耕人参全株开发利用,以人参根、茎叶、花、果为原料,均开发出国药准字号产品,目前拥有人参和西洋参为原料的药物18个品种。独家品种振源胶囊从人参果实提取人参果总皂苷,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衰老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聚力人参产业不断向更高端迈进,通化市专注人参精深加工的企业层出不穷,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进入大市场,“底盘”稳固,亮点纷呈。

据了解,通化市现有人参加工企业45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产品涵盖人参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5大系列、近千种产品,人参二产产值超百亿元。

“新”在形态 “变”中开拓

以标准为笔、以创新为墨,通化人参产业进一步突破传统边界,一场产业发展形态的“羽化蝶变”随之开启。

从“产品思维”跃升至“价值链思维”,该市通过跨界融合,将人参从单一的农产品,锻造为一个贯穿消费、文化与体验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在云岭野山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参元气水”等创新产品备受年轻人追捧。

“‘山参元气水’深受年轻人欢迎,已积累很多客户。同时,我们新建的5条快销食品生产线明年投产,年产能可达5万吨,将推出山参黄金面、薄饼、黑芝麻丸等一系列便捷化、时尚化产品。”曾宪清介绍道。

在通化,人参产品形态的创新正不断向多元化品类延伸,愈发贴近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青山实业3亿瓶“青山饮”健康饮品生产线投产,将人参融入日常饮品;益盛汉参化妆品在追求美的事业中将科技与自然相结合“从根滋养、内外兼修”,为消费者“定制”健康和美丽;香江药业人参鸡汤煲汤料出口新加坡……通化人参正从传统滋补品,向时尚饮品、美妆个护、方便食品等多领域渗透,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形态之“新”,更在于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产品形态创新的基础上,通化市进一步挖掘人参文化价值,“参”“旅”融合跨界延伸。

踏入占地1.6万亩的云岭野山参风景区,木屋别墅错落有致,栈道幽径蜿蜒盘旋,游客们带着索宝棍跟着“参把头”体验放山文化,开启人参采挖的奇妙之旅。

野山参博物馆内,吉尼斯官方认证的“世界最大的单瓶野山参王酒”震撼亮相,馆内展出的野山参标本,见证着长白山3500多年的采参史。

“每年5月初到10月末是我们这里的旅游旺季,游客可以体验抬参、辨种,参观野山参博物馆,还可以品尝到最地道的人参宴。游客在了解人参文化的同时,自然成为人参产品的消费者和品牌传播者。”曾宪清说。

在通化,“人参+文旅”的融合模式已形成规模化发展,150条精品参旅线路串联起“参乡水街”,云岭工厂游、基地游、研学游等参旅项目,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其中,柳河县“参乡水街”成为网红打卡地,边境马拉松赛、参王争霸赛等活动,让人参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于“守正”中“创新”,于“老招牌”上刻“新年轮”。走访通化人参产业,印象最深的不是某一项具体技术或产品,而是那种在深厚传统与锐意创新之间寻求平衡与突破的产业气质。“新”与“变”之间,既是品质的坚守,更是创新的突围,让通化人参在千年历史积淀之上,生发出蓬勃的现代产业活力。

参韵千年,其命维新;通化人参,未来可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