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袁晓琳 记者李铭)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通化地区两级法院构建全方位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将法治力量融入社会治理。
创新普法模式,提升传播实效。针对传统普法单向传播、参与度低的问题,通化地区两级法院借力新媒体,推动普法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沉浸式”。集安市人民法院率先探索直播普法,推出“阳光执法”系列活动,通过“打卡人参产业专业法庭”“跟随边境法官体验上门办案”等主题,直观呈现司法过程。直播中,法官结合真实案例拆解法条,用通俗语言解答网友疑问,“探班边境乡村‘上门’法官”直播吸引超千万人次观看。
聚焦民生需求,精准提供服务。坚持“群众需求在哪,普法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通化地区两级法院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打造差异化普法服务。东昌区人民法院以“法治副校长”为纽带,法官团队服务覆盖辖区中小学及幼儿园,靶向破解相关问题。二道江区人民法院联合多部门开展“双百”法治宣讲进校园活动,实现法治教育与爱心帮扶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法官进网格”“普法七走进”等机制,推动法治宣传向社区、企业延伸,让法治意识扎根基层。
凝聚协同力量,赋能社会治理。构建“法院+多部门+社会力量”多方联动机制,整合资源形成普法宣传与社会治理合力。梅河口市人民法院联合梅河新区党工委社会工作部创新打造“法社联‘新’ 先锋赋能”党建品牌,聚焦电商工作者、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群体,通过开展“新力量主题普法讲座”、录制“法治微课堂”、编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指南》等系列举措,精准普及劳动关系认定、侵权责任划分等法律知识,为新业态健康发展筑牢法治屏障。全市各级法院积极引导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宣传与矛盾化解,推动形成“多元共治、分层过滤”的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