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地迎来初冬的清冽,金色的稻田收割完毕,玉米已颗粒归仓,田间定格下丰收后的殷实图景。这幅暖调丰收画卷的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科技护航。从春耕备耕时的墒情监测,到秋收收尾时的晴好天气研判,吉林气象全程精准守护,让百姓的“丰收路”在初冬时节圆满收官。
气象科技护稳产
数据支撑助增收
位于榆树西北部的保寿镇,有着独特的气候特点,这里最低温度一般比榆树市区低2—4摄氏度,秋季易受冰雹侵袭,对水稻安全生产影响重大,严重的能造成水稻绝收。如何减轻冰雹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成为榆树市气象局钻研的课题。
“增产了!水稻增产了!”榆树市气象局收到来自测产验收组的好消息,采用大垄双行高光效栽培技术的水稻试验田,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近10%!这一成绩,正是气象科技护航粮食稳产最好的实践。
据了解,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是指将传统等行距移栽变为“大垄双行”模式,并将栽插的垄向调整为磁南偏西18—20度(西南—东北向),能够有效改善水稻生长发育条件,促进水稻个体健壮生长和群体协调发展。“这种种植模式可不是简单改变行距方向就能实现的,需要更加精准的气象数据作为支撑。”榆树市气象局负责人说,“由于垄向改变,水稻植株接受的光照、温度和通风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对精细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温度、湿度、日照、土壤水分等要素通过榆树市气象局在民悦合作社建设的自动气象站随时采集,为高光效栽培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对于气象科技赋能成效,一串串数字最有“话语权”。走进民悦合作社的智能化育秧基地,新型大棚展示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成果。
“有了新型大棚,每公顷育苗成本能降低800元,出苗率提升到了98%。今年,我们合作社的500公顷订单水稻已全部采用新式育秧,预计能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合作社理事长徐禹庆说。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新式育秧的实践,正是气象科技助力农业稳产增收的鲜活写照。
“气象+特色产业”
解锁人参密码
东岗镇小山村的人参试验基地里,掀开防寒覆盖物,嫩绿的参苗齐刷刷冒出地面,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晨光。
“以前种参全凭老经验,冬天怕冻、春天怕闷,一场倒春寒就能让参农几年的心血打水漂。”小山村人参试验基地负责人宋明海的话,道出了多年来人参种植户的困扰。人参生长周期长,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极其敏感。由于气象条件不稳定,在人参生长期间,时有干冻、缓阳冻、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给人参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
为破解制约产业发展难题,2020年起,抚松县气象台与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人参气象田间试验,并开展人参发育期、干鲜重观测。5年的时间,通过防寒高科技新材料应用实验,布设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仪器观测设备,人参越冬成活率由70%提高到90%,并已在参地开始试用。
为深入研究气象条件对人参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参农提供全过程气象服务和技术指导,2024年,吉林省首个国家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人参气象服务中心在抚松县揭牌。
“目前,我们通过应用人参气象服务平台,实现人参种植区未来1—7天逐日气温、降水预报,并为人参种植户提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个性化定制、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一键式查询和按需推送等内容。”抚松县气象台台长张静说。
如今,抚松县人参气象服务中心引领带动抚松县人参产业园和广大种植户,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产业,解锁人参“密码”,实现价值聚变。
智慧服务贯穿全程
科技赋能全链保障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田间监测到云端决策,气象科技正重塑吉林农业的生产逻辑。
在白城,智能节水灌溉平台实现了落地应用,旱地农业区用户通过手机终端即可查询土壤墒情,精准控制灌溉时机;公主岭市气象局的50个区域自动站、19个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共同实现全市农田区域监测全覆盖,实时捕捉农田墒情、风向风速等核心要素数据,为作物长势分析与收获时机判断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这种智慧化服务贯穿农业生产全周期。秋收时节,省气象部门全方位织密秋收保障网,守护秋收满仓的希望。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通过微博、微信、吉事办多种渠道发布秋收气象信息,进一步对作物收获时间进行提醒。“吉天气象”平台基于“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指标”模式,推出5km×5km的收获天气适宜等级预报,精准预测未来10天天气,开展分作物、分区域的精细化秋收气象服务,为粮食抢收提供科学依据。
省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深化“智能网格预报+农业气象指标”服务模式,让气象服务精准对接农业生产需求。
从春播的第一滴甘霖,到秋收的每一缕阳光,气象科技如同纽带,将天时与地利紧密相连。在吉林肥沃的黑土地上,越来越精密的监测、越来越及时的预警、越来越智能的服务,共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屏障”,为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新闻链接】
人参的主产区在长白山,这里复杂的小气候特点对人参生长发育及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人参多年生的特点使人参的生长发育变得复杂。由于气象条件不稳定,在人参生长期间时有气象灾害发生,在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干冻、缓阳冻、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有时十分严重。据统计,有90%人参病害与气象因素有关。试验研究表明,人参防寒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积雪覆盖>新型防寒物(厚)>新型防寒物(中)>新型防寒物(薄)>草帘子>毡子>裸地。当5厘米地温降至0℃时进行防寒,来年春季出苗率最高,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均能达到100%,同时还可抑制低温病菌的滋生,而春季揭膜时间早晚只影响出苗速度,不影响最终出苗率。
记者手记:
在智能化育秧基地里,看着监测屏幕上的数据跳动,记者忽然明白榆树水稻增产10%的关键;走进人参基地,触到防寒膜下的参苗,才知90%越冬成活率背后是多年的观测坚守。从农户手机里的节水灌溉数据,到全省5km精度的秋收预报,“靠天吃饭”已变成了“知天而作”。
这些藏在田间的“监测仪”、云端的“服务器”,不止象征着气象科技的进步,更是攥在农民手里的“定心丸”。在这片黑土地上,气象科技正把“天时”酿成丰收的甜,筑牢粮食安全的屏障,这份踏实,比金黄的稻穗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