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初临,蛟河市庆岭镇丰收村的山间坡地略带凉意。层层榛林已褪去盛夏的浓绿,叶片染成浅黄,遒劲的枝干在微凉的风里舒展,枝头虽不见昔日翠叶满缀的热闹,却藏着山林的生机与韧劲——那些曾像一串串“金果子”般缀在枝叶间的饱满榛子,已完成采摘、晾晒与加工,正带着自然的清冽香气奔赴更广阔的市场。
曾经的丰收村,村民守着传统作物“看天吃饭”,薄田产出的效益始终徘徊不前。如何打破增收瓶颈,成为萦绕在村民心头的难题。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村民王春利的一次勇敢尝试,为村庄开辟了新的可能。
怀揣着忐忑与期待,王春利承包两公顷土地,开辟出属于丰收村的第一块大榛子“试验田”。从筛选适配本地气候的优良品种,到摸索苗木定植的最佳间距;从清晨奔波于田间观察长势,到深夜查阅资料优化水肥管理;从顶着烈日防控病虫害,到四处奔走开拓市场、培育口碑,她在榛林间踏出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春去秋来,当第一茬饱满的榛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当换来的真金白银攥在手中,不仅让王春利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更在村民心中点燃了一束“种榛致富”的希望之火。
面对村民的热切期盼,王春利毫无保留,主动扛起“技术指导员”的担子。她手把手教大家苗木定植的技巧,叮嘱“坑要挖深、肥要拌匀,根系舒展才能扎得稳”;穿梭在各家的榛林间,指导水肥管理的节奏,将自己摸索出的“土办法”“好经验”倾囊相授。
在她的示范带动下,丰收村很快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联动发展格局。曾经零星散落的“试验田”,渐渐连点成线、扩线成面,长成了集中连片的“产业带”。如今,丰收村的大榛子种植面积已达十余公顷,漫山遍野的榛林,成了村民心中最踏实的“铁杆庄稼”。经济效益日渐凸显,不少种植户靠着这片“绿色银行”,年增收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小榛子正变成村民口袋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