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感谢组织和领导的信任,我一定会加倍努力!”5月5日,接到通知自己获得“吉林工匠”荣誉称号的电话时,唐大为正在进行输电线路防疫保供特巡。挂断电话,他立刻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师傅,您这种大型特种车辆在线路保护区施工,很容易发生触电危险,请停止作业!”发现线路附近有取土施工,他当即上前制止。
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国网白城供电公司闻令而动,吹响了防疫保供的冲锋号。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唐大为临危受命,作为线路运维三组的组长,带领组员进驻洮北区向阳村隔离点全封闭管理,在输电线路和隔离点之间“两点一线”,最大限度避免与外来人员接触,坚守防疫保供前沿阵地。
“66千伏乔新甲线46号至48号线路下方及保护区内有特种车辆活动,建议与施工方签订安全防护协议书,并定期巡视检查,汇报完毕!”防疫保供期间,像这样的电话汇报已经成为唐大为的日常工作。三组承担了总长度为323.3公里的输电线路特巡工作,小到线路连接点的每一个螺丝销针,大到线路下方出现垂钓的鱼坑,各类缺陷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26年扎根一线,唐大为不仅打造了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培养了发现问题、用创新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时,针对导线上的特殊作业位置,通常会采用吊篮进行等电位作业,细心的唐大为发现,此方法会限制作业人员的姿态,进而导致使不上力,影响工作效率,并且吊篮上方拉板阻碍行程,使等电位人员不能达到最小组合间隙,降低安全系数。此外,吊篮重量过大,加之等电位人员本身体重,导致地面配合人员工作量增大,极大地耗费体力。
针对上述问题,去年5月,唐大为投入到进出电场等电位新型工具的研发工作中。他在原有吊篮基础上,借鉴滑翔伞的设计思路,利用复合材料将一整套吊篮简化成一块0.3米乘0.6米的长方形绝缘支撑板,可与作业人员臀部充分贴合,并彻底摆脱吊篮的上方拉板。去年9月,创新工作室研发出第一代进出电场等电位新型工具,解决了吊篮上方拉板阻碍行程导致组合间隙达不到最小的问题。在后期测试中,他发现,工具通过绝缘绳索之间的绑结实现平衡,加之作业人员本身的安全带,导致绳索冗杂,反而影响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他针对这一问题再次对设计进行优化,彻底放弃圆柱形绝缘绳索,改用扁平型绝缘绳带,并将作业人员安全带纳入一体化设计。
今年3月,经过不断地迭代改良,第二代等电位进出工具与五点式安全带一体化装备研制成功。该装置只有4处采用轻型合金制环扣,总重量不足4公斤,可在登塔前提前穿着在身,并整合五点式安全带,表面以屏蔽布料缝制,使用在等电位作业过程中,能达到人员与装备“融为一体”的效果,便于人员调整合适姿态,使组合间隙达到最小,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大幅增加等电位带电作业安全系数。
在创新创效的路上,唐大为总会用这样一句话激励自己:“一线的沃土滋养了我,只有向深扎根,才能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