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化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唱响百年辉煌,凝聚奋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德智体美劳教育一体化实施,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实施“五育并举”上同向同行,取得显著成绩。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新征程上,我们要持之以恒牢牢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遵循,切实把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其中课程思政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通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各类各门课程增强育人意识、强化思想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不是贴德育的标签,必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让学生自然浸润于德智体美劳五育,从而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营造校园红色音乐文化氛围,强化音乐教育质效,是大美育视野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关于“美”的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美育的概念和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大学生情操、温润大学生心灵,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创造活力。构建具有新时代风范的大美育体系,推进大学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通识教育并行融合,切实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引领学生感悟艺术之美、传承文化之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思政+音乐”是一种被实践检验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通过挖掘音乐文化、专业音乐课程及校园音乐活动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艺术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炼音乐作品内在的红色基因、思政元素,可以实现在音乐知识传授、校园文化营造同新时代价值引领上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特别是高校将红色经典音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引导大学生铭记历史,立足现在,筑梦未来,强信念、增信心,树理想、长学识,自觉做到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在接续奋斗中为党和国家事业注入蓬勃的朝气活力。
进一步彰显红色经典音乐教育价值。红色经典音乐的歌词和韵律满含革命精神,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引人入胜。青年学子学习和传唱红色经典音乐,会被音乐中所蕴含的理想情操、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所感染。要把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创作产生、传播传唱的故事及创作者、演唱者的故事精彩还原,把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呈现出来,置于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中进行诠释,让大学生通过学习和传唱红色经典音乐,增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时期历史事件与音乐作品关联穿插的方式进行授课讲解,以历史背景介绍引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课堂上加深对每一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艺术的感染中深切体会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在优美旋律中更深刻领悟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一路向前。如《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的赞美,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这首抒发革命豪情的作品,具有抒情性和战斗气息,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要在音乐展演和校园活动中注重把思政教育平台与学生成长舞台统一起来,将思政元素和红色基因融入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持续提升以红色经典音乐育人的工作水准。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中,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要求,体现红色音乐内容,擦亮课程思政底色。加强教学研讨,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加强对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路径研究,整合红色音乐教育资源,发挥学校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实地收集整理有时代和区域特点的红色音乐作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风格的红色歌曲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编排小型情景剧、说唱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养,打造精品课程。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强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方面鼓励思政课教师把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更多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引导音乐专业教师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声乐类、演奏类、音乐史、音乐教学论等主要课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