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文化

我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曹保明的文化情怀——

延续非遗烟火 守住非遗根脉

本报记者 左道

曹保明(右)与前郭杜家窝棚村民间艺人共庆村落挂牌仪式

省内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文化遗产,深深地表明了我们这块土地文化的厚重、历史的厚重。

我省文化遗产有四个特点:一是有久远的历史;二是有清晰的传承;三是有活态的存在;四是有鲜明的特色。我省的文化遗产在今天已经被人们所深深地认知,尤其是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等集中呈现非遗保护传承丰硕成果。而说起非遗的挖掘和贡献,绕不开一个人:曹保明。

曹保明,1949年9月11日生,我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专家、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抢救挖掘东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放弃了节假日,连除夕夜都在非遗传承人的家里过。长白山木帮、淘金、狩猎、渔猎、挖参、工匠、红色文化遗产……曾经在吉林这块大地上延续和焕发着动人光彩的文化,被他抢救、挖掘、记录、保护下来。截至目前,他相继整理著述出版了《长白山森林文化》《长白山渔猎文化》《长白山人参文化》《松花江河灯》《最后的渔猎部落》《最后一个猎鹰人》《闯关东人》《抗战老兵口述史》等书籍100余本,2000多万字。

在省文化遗产的项目中,如查干湖的冬捕、松花江河灯、长白山传统村落、长白山采参习俗、长白山森林号子等,都是他和同事们抢救、挖掘出来的,并建立了科学的档案、资料库和宏观的数据库。

2004年担任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申报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以来,他和省文化旅游厅及相关单位的同事和专家,对我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推进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曹保明带领专家们成功地申报了吉林省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吉林省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等功臣。

近年来,他百余次深入各市县考察,累计行程数万公里,对从事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传承人等进行数百场的辅导讲座。

曹保明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精神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民族发展的重要框架。文化遗产可以指导人民的精神、总结人们的情感、推动人们的智慧、创造人民发展文化的信心,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不可以想象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呵护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每个人也要做文化遗产的主人。每个人把文化遗产当做自己的财富,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弘扬与发展。我们要向全民不断地介绍和宣传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遗产资源,使全民参与到其抢救和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中来。对于非遗文化挖掘的未来打算,曹保明有一整套的思路和计划,“我们依然在总结新挖掘出来的文化遗产。比如,我们现在有8部非遗文本正在推进整理,包括萨满文化、琉璃制作文化、剪纸文化、斗鸡文化、草编文化、糖画文化、泥塑、面塑文化、布贴画、铁画、烙画等等,这些要形成文本。我们的团队深入民间,一边踏查,一边记录,回来后成书。这一系列配套的工作,要形成具体的科学性步骤,比如前期调查走进村落,找到传承人,询问技巧和科学记录都非常重要。比如用笔记录可以填补很多细节,人的表情和细微的情感,都是用笔才能记录下来的。记录之后,我们还需要形成这8部文本。”

此外,他还准备对100多名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记录工作。他说:“有些传承人年岁大了,甚至躺在床上不能说话,我们要找到他们的亲属、后代,努力地分析、记录,清晰地表述他们的文化思想和遗产内涵。我们将从长白山开始,对长白山的各项技艺人才,包括森林采伐类技艺的伐木人、抬木人、运木人,老猎人、淘金人的口述史以及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文化口述史,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口述史等等。希望经过不懈努力,能形成100部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记录,现在已经纳入到我们的工作流程中。我们团队正在走入到这项庞大的工作中,我们刻不容缓,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我们要把生命交给这块土地,讲好这片土地的文化遗产故事。”

关于非遗为今所用、创新发展以及日常化生活化等问题,曹保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种科学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组合。首先,人们需要具备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理念;其次,人们所使用的工具是传统工具;再次,人们所使用的技艺是传统手法。只有实现三者之间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延续非遗烟火, 守住非遗根脉,才能形成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