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个单元网格,居民们把负责自家所在网格的社区工作者亲切地称为“网格长”。近几年,“网格长”这个称呼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每天在城市街头巷尾忙碌工作的“网格长”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经历和故事?他们的工作是否和我们想象中一样?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近了这个群体。
提到社区工作者,很多人联想到的是“居委会大妈”,而实际上今天的“网格长”队伍中,“90后”、男“网格长”早已不稀奇。
1993年出生的张焱是个热情开朗的阳光男孩,因为喜欢与人沟通交流的工作,2016年他在东北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在外地当起了一家加油站的站长。2021年为了照顾患病的父母回到长春,参加了长春市朝阳区社工岗位招聘考试,入职到永昌街道杏花邨社区,后来成了一名“网格长”。
“这份工作带给我非常大的成就感和精神满足感!”张焱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自从成为“网格长”,了解网格内居民们的情况、关注困难群体的衣食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成了张焱的日常。性格开朗热情的他走到哪里,都能带去一串欢乐的笑声,居民们也很快就接纳了这个戴着眼镜的年轻“大家长”。最近因为工作调动到其他社区,好多居民都给张焱打电话、发私信,鼓励他好好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正在备考初级社工师,我想扎根在社区,一直干下去。”说起对未来的设想,张焱信心满满。
在永昌街道义和社区,还有一位男“网格长”王晓东,不同的是,王晓东是一名“60后”,当过兵、在粮食系统工作过、自主创业过的他,在十年前成了一名社区工作者,2016年他成为一名“网格长”。
谈起多年的“网格长”工作,王晓东认为“责任心”三个字最重要,社区工作琐碎复杂,想要居民们满意,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工作做到位了,才能赢得大家的支持。“把居民都当成我的亲人,亲人向我求助,肯定要全力帮忙。每次我在群里征集志愿者,居民们都积极报名,他们让我非常感动!”王晓东动情地说道。
和张焱年龄相差不多的王丹曾经是一名幼儿教师。在结婚怀孕后,她告别了幼师岗位成为了一名“网格长”。
“本以为社区工作安逸清闲,后来发现和想象的太不一样了!”王丹说。嘴上说着辛苦,她的忙碌却一刻也没停过。“网格长”的工作就是要接地气,群众有困难找到她,王丹想方设法帮忙去解决,群众的一句谢谢,总能让她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我妈妈是为人民服务的!”王丹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在班级里提到妈妈的工作时充满自豪,这也让王丹感到十分欣慰。
在“网格长”工作中,王丹亲眼见证着困难群体的日子越来越好,热心捐助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邻里之间互助友爱的氛围越来越浓:疫情期间,不会网上订菜的老人有年轻人出手相助,大家自发把牛奶、蔬菜送到卡点,请社区志愿者转送需要的人……“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爱、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王丹感慨道。
“和我刚来时不一样,现在我的新同事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而且都很年轻!”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惠民社区“网格长”黄英顺说。1986年出生的黄英顺已经在惠民社区工作了11年,当初她来到社区时,同事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大姐,她这个年轻大学生让居民觉得有些少见,觉得她可能只会坐坐办公室。现在,居民已经非常熟悉这个“能张罗”的“网格长”了。黄英顺看到,年轻的“网格长”同事们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居民们也对他们非常信任和认可。
“11年前工资不多,最近几年有所提高了!居民对我们的工作也更加支持和配合,忙、累也不觉得辛苦,觉得每天都非常充实有意义!”黄英顺一边举着手机为居民扫码,一边对记者说道。
每天走街串巷,管社区居民的家长里短——这只是“网格长”工作的一部分。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社会事务服务科科长张爽告诉记者,每名“网格长”在管理好所负责网格的大小事务以外,还要负责行政事务的对接:经济、民政、城建、精神文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区都有相应的“网格长”负责。
大学学历“网格长”、男“网格长”、90后“网格长”……当记者提起这些让人打破对社区工作者固有印象的“网格长”时,张爽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的社区工作任务细化,服务内容多,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从最初的环卫需求,上升到了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需求,专业性要求高。随着社会治理进度的推进,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现在整个队伍开始年轻化,“网格长”的学历、素质都在全面提高,社区同时也在对“网格长”进行着相应的能力培训,社区工作者有的已经具备研究生学历。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的提高,让“网格长”这个群体人数也在逐渐增加,他们是“小巷总管”,心里装着居民的冷暖,风里来雨里去,用汗水、智慧、爱心打通了基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用辛勤坚守让社区居民暖心、安心。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