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新,又迎夏至。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亦称夏节、夏至节。这天,太阳的高度最高,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黑龙江省漠河市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在夏季产生极昼现象,时常有北极光出现。漠河白夜产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天中,此时漠河多出现晴空天气,是人们旅游观光的最佳季节。漠河县于1989年把“夏至”定为旅游节。
在吉林,夏至正是农作物的最佳生长期。
双辽市的9个绿水长廊项目,已经开工4个,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年底前陆续完工。
农安县靠山镇红石砬子小米生产基地的谷子长势喜人。
乾安的香瓜喜获丰收,当地棚膜经济的发展劲头空前高涨。
吉林大地,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一如这火热的节气,进入蓬勃发展期。
据我省著名民俗学家、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音骇);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天地运作有序,万物生长有时,人间循时利用万物得以厚生。一年中听到了大黑蝉开始鸣叫,表示夏至到了;此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有一种植物在夏季的中期,也就是夏至开始生长(夏季有六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故而人们给取了“半夏”这个名,而木槿花到了夏至就逐渐繁盛开花了。
施立学说,夏至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对上天怀着虔敬之心,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一部分,落实到生活中,“天人合一”是带给中国人身心安适的最高境界。
古代有夏至祭祖的习俗,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有的地方麦糊烧(一种用面粉调成糊在锅中摊成极薄的大饼)供祀司灶、祖宗。也有擀面为薄饼,烤熟后夹以青菜、豆荚、豆腐等祭祖。
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向日葵,夏至之花,明朝时就被普遍使用,向日葵圆脸般盛开的花随太阳转向,看到向日葵,谁能不想起盛夏来临了呢。马齿苋又名“五行草”“长命草”,俗称半支莲,刘若愚《芜史》中有记载,在夏至日插戴马齿苋能益寿延年。其他如绣球花、夹竹桃和“天中五瑞”,这些夏至时节开的花,都在添加风物诗情。“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
夏至农作物生长茂盛,田间杂草病虫亦迅速滋生蔓延,乡间耕作尤显繁忙。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在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释名·释天》说:“伏者,金气伏茂之日也。”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俗称三伏。师古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此时天气炎热,有人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疰夏”。古代医家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认为人体合于四时阴阳则不会生病,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天人合一”的阴阳消长规律的观点。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风俗,唐代诗人韦应物诗《夏至避暑北池》起头就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显然,在唐代人们就普遍认识到夏至的宇宙理象,同时感时而忧患施政教化未能即时。
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以九天为一小程,共九程八十一天,描写夏天的气候与景象演变,广为流传: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著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在东北,只有《冬九九歌》,而无《夏九九歌》。关于气温的变幻,在东北只有一句话:“夏至不拿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