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文化

诗中夏至沐清风

王天博

在诗词中打开的夏至,自有清风。

夏至,顾名思义应该是“夏天已至”的意思,但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有“立夏”代表夏天的开始,又有“夏至”这个节气呢?其实,这两个节气中的“夏”所指不同,立夏中的“夏”是农耕意义上的“夏天”,而夏至中的“夏”是感知意义上的夏天。

提到夏天,我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温度升高了,人人都觉得热,而我们感到热的“夏天”就从夏至开始,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也是我们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

自古以来和夏至相关的诗词,大抵都和“盛夏避暑”与“最长白日”这二者相关。

比如惯写小处情趣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中写道: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

关于白昼延长,唐代权德舆的《夏至日作》,最能表露古人的思维智慧: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我们现代人说到“夏至”,在消费主义主导的今天,特别愿意冠以“消暑节”“清凉节”一类的节日,以此来彰显这一天的特殊,刺激大众的消费。可古人不同,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哲学思维都是强调要“往后看”:你现在不好,不要紧,马上可能就会好了;你现在非常好,达到了顶峰,不要自满,因为马上可能就走下坡路了。古语中的“月盈则亏,日中则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天地之间轮转变化的自然规律,夏至这一天到了,自此一天中“阳”开始削弱(白昼越来越短),“阴”开始增加(黑夜越来越长)。

当然,也有诗人把以上两种因素都考虑在了一起,比如韦应物的这首《夏至避暑北池唐》: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这天,诗人韦应物为了避暑到了北池,他在诗的开头第一句就提到了“最长白日”这一意象,说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这句中就透露了古人看待最长白日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的态度。

诗人从古代哲学的思维中来看,今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意味着接下来一年中的每一天白昼都会越来越短,所以诗人会以此感慨时间的飞逝。“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就是指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变化冷暖的交替了。这也是诗人的第一层感慨。第二层感慨,依然和其他节气诗词异曲同工:农时劳作。诗人说每年到了这一天,衙门中空闲的时候居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事的忙碌。有心怀天下想法的诗人进而继续感慨,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尊敬。最后则进入事关夏至的另一个主题“盛夏避暑”,这也是本诗的第三层感慨。“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是指正午时分,所有的事物都在歇息,我却喜欢独自在北池游览。此处的“游”到底是“游览”还是“游泳”,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炎炎夏日,池塘绝对是避暑的绝佳去处。诗人在此处悠然自得,这里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绿竹含粉,荷花清香。他在此处可以抛却烦忧,举杯畅饮。考虑到本诗的前两层感慨,我们可以推断,诗人最后的游览池塘,独自举杯,除了表达了他避暑的真实感受,也包含了诗人脱离凡俗,独自清幽的高雅情趣。其实在笔者看来,最好的避暑之策,除了给身体找一处凉爽所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处清幽的停留之地。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并不是要强调单纯的唯心主义观点,而是指自己要有一份精神上的追寻,这份追求如一缕清风,可以缓解身体上的疲惫慵懒,这一缕清风可以来自书本,来自朋友,也可以来自自己。炎炎夏日,胸有丘壑,清风自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