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6版:故事人生

我的父亲

郑秀文

父亲予我以生命,却只陪我走过了42个春秋。

尽管如此,父亲却在他有生之年,给予了我全部的、深深的父爱。特别是,父亲还留下了足够让我享用一生的、质朴而又清廉的品格。

父亲是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家庭里,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出来的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他留给别人的印象,是每天都在繁忙地工作着,从无止歇,从无懈怠。但在我的心中,父亲对家、对我的爱从未缺失,也从未亏欠。

还记得,父亲时常会蹲下身来,把我轻轻地放在他的肩上,然后用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分别握住我的小手,再站起身来,走到斜靠在墙上的梯子跟前,蹬上几凳后,将我平稳托举到平坦的房顶……

这是我5岁之前,父亲带给我登高远望的一个回忆,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家住的是平房,每逢年节,尚还年幼的我,就会嚷嚷着要看再远一点的烟花。这时,父亲就会用宽厚的肩膀,把我扛上房顶,等我看够了,再把我扛下来。

点亮我记忆的还有他亲手制作的那些巧夺天工的花灯笼。这也是最早植入我心灵中的、父亲带给我的生活仪式感。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总能用魔术师般的手,依靠他的智慧,照亮全家以及我幼小的心灵。他能做出各式各样的灯笼,有用铁丝和红色纸制作的大灯笼,再将它们高高地悬挂到院子的前前后后。当然,更不缺那些用不同形状的玻璃拼凑在一起、上面还贴着妈妈剪裁的各种鲜活图案的花灯笼。

记得有一次,和我们玩耍的一个小伙伴被倒掉的蜡烛点燃了纸糊成的灯笼,他当时就吓得大哭起来。父亲闻声跑来,急忙扑灭还在燃烧的灯笼。小伙伴看着面目全非的纸灯笼,哭声变得更大了,一边哭还一边叫喊着,“没有灯笼玩了”。当时,父亲蹲在了我的面前,用十分和蔼的语气跟我商量,让我将手里的灯笼送给小伙伴玩。父亲还许诺说,如果我和姐姐能拎一个灯笼先玩着的话,他一抽出时间会再给我做个新的,并且形状图案都是更好的。

我是能读懂父亲、有爱心的孩子,所以一边点着头,一边将手中的灯笼递给了小伙伴。父亲十分疼爱地抚摸着我的头,直夸我懂事。而我从父亲那慈爱的眼神里,也得到了分享后的快乐。

父亲自幼聪明。少时,父亲转学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在第一次考试中,像在之前的学校一样,考了第一名。在以后的所有考试中,父亲依旧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那位始终落后一名的同学,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哭了起来。后来,老师曾向父亲解释,说在父亲还没有来到这所学校之前,那位同学从来都没有过第二名的成绩,而是十拿九稳的榜首……

只是可惜,因为家境贫寒,奶奶不得不忍痛让她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辍学,只为能够让他帮衬家里的生活。

告别了学校,与父亲相伴最长久的书,就是一本被翻烂了的字典。

还记得我5岁那年,有一次看见母亲将父亲换洗的衣服还有他随身携带的那本叫“字典”的方块小书,全部装进了一个大大的袋子里。

于是,我半懂不懂地问父亲:“爸爸要出差吗,为什么要带这么多东西呀?”

父亲将我抱起来,用手轻轻地刮了一下我的小鼻子说:“爸爸明天就要和几位同志伯伯到离你很远的地方去工作了,你在家和姐姐要听妈妈的话,帮助妈妈照看好弟弟妹妹。”

我用力地点点头,似乎已经听懂了父亲对我所说的话。其实,我那时根本就不懂得,父亲要到100多公里外的地方工作,究竟是什么含意。

还记得,父亲当时抱着我,回头对正在忙碌的母亲说道:“看我二闺女,‘长瓜脸’,就是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

我记住了父亲当年的一句表扬,时至今日,仍然将其作为我前行路上的一种动力。

在与父亲分别6年的时候,我还记得他与母亲的一段对话:“我去新地方工作了,听说不太好干。工作你不用担心,我担心能回家的时间会更少了。”

母亲回答道:“我没啥可担心的,你为人正直,干的都是正事,你到哪儿我都放心……”

是呀,父亲带着母亲的放心,曾将13年最好的年华和热血,全都倾注在他瞅着就非常安心的黑土地上了。在那片绵延千里的大地上,父亲始终不断地行走着、义无反顾地坚守着。

尽管父亲只是一位普通人,但一样深知种好粮食的重要性。所以,父亲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一股子韧劲,并且是言出必行。用母亲的话说,是认准的道儿,十头老牛都犟不过。

父亲曾说:“只要允许我种好地,我就高兴,因为我没有半点儿私心。”的确如此,父亲没有私心,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他老人家用一生的光明磊落换来的。

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自己平凡一生的质朴行动,用自己厚重的父爱,铸就了我一生最珍贵的精神世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