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冬枣飘香

□赵家誉

常听外公讲鲁迅先生的《秋夜》,对那句经典的:“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印象颇深。因为在我的老家,屋门前同样有两棵枣树。

不过,一棵枣树是外公栽的,另一棵,却是村里的扶贫干部种下的。

记忆中,我们村种冬枣的比较多。成熟后采摘果实,泡酒、入药、做枣花馍,都很受人欢迎。每年八月十五后,村子里的千家万树,都挂满了青红玛瑙似的冬枣。老家门口的枣树,也都是传统的冬枣。它们春萌芽、夏开花,秋收冬藏,似乎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可种树人的故事,却并不普通。

恢复高考后,我们村也陆续考上了不少大学生。前些年打脱贫攻坚战,有一个博士生回来当“村官”,可把村里人稀罕坏了。

那村官瞧着也就二三十岁吧,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人家一到岗,村委办的椅子还没暖热呢,就开始四处串门、做老乡们的思想工作了——他要带着全村人用新技术种枣树、脱贫致富。

可一开始,村里反响平平。毕竟大家都是“资深农民”,多少年了,种地、种树都是看家本领,哪里还轮到一个毛头小子教?

可这扶贫干部还真有毅力,吃住全在我们村里,摆明要扎根不走了。而他的办法也很有一套:一番先进技术介绍,再来一些展望未来,深入浅出的一番话,任你是铁打的肚肠也得动动心。

不过,外公却是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只因他是村里最有名气的“种枣大王”,从小到老,种过的枣树林,连起来都望不到边。外公坚持不用什么新技术,认为老祖宗留下的种枣法子已经够好了,改来改去,只会白白把树给种坏。

“那就来比一比吧!”

外公和那位扶贫干部“杠上了”。俩人商量了几天,决定各种下一棵枣树苗,以此作为“实验对象”,等上一两年,分别使用“新技术”和“老方法”,看看到底谁种出来的枣子最甜、最好。

公平起见,这两棵枣树苗外公要亲自挑选,还都种到了我们家门口。年轻的扶贫干部一口应允了外公的所有挑战条件,等枣树苗运回来后,他还亲自挖坑踩土,定时来侍弄这株小树,上心得就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

村里人听说了这事儿,也都围来凑热闹,并对最终结果议论纷纷。有人说:“姜肯定还是老的辣”,但有人却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代、新方法,肯定会有新景象。

日子流水般飞逝,明眼人都能看出新老方法的不同了:

那年封冻前,外公把枣树的落叶往根边一扫,又特意跑去镇上一趟,运回什么复合肥啥的一大堆,统统施到树根里头,再浇浇水、培培土,这入冬的基肥算是施完了。

可那年轻的扶贫干部呢,趁着土还没冻上,他先是围着枣树根,挖了一圈环形坑,过几天才认真施了基肥。挖坑刨土,刨得还挺深,翻出来许多尚在蠕动的地虫。

“自己给自己挖坑,弄得灰头土脸的,也不知道是搞啥名堂。”外公冷眼旁观,撇撇嘴。可据那位年轻人说,这叫“掘树盘子”,是从别处种枣专业户那里学来的,一圈环形坑看着怪别扭,可它不仅能让枣树根系稳稳下沉、防旱防冻,而且可以存水存肥,还能顺便刨出越冬的害虫,一举三得。

天越来越冷,泥土全冻上了。外公有空就去拍拍枣树树干,准备等冬去春来,枣树抽芽了,再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那扶贫干部却没闲着。他居然找了个镰钩,把枣树的“树皮”扒了个精光!

“你小子疯啦?”外公骂道:“‘树不要皮,必死无疑’,自家种不好,别祸害咱这树苗!”

“我这扒的都是‘老翘皮’,弄掉里面越冬的害虫,不伤树心,放心吧!”那年轻人温和地笑笑。

几天后,这人又提来一桶“白漆”,把刮过皮的地方通通刷成了白色。

外公生气地说:“这刚过完年,还在正月里头哩,你就刷了一片白?”

那扶贫干部解释说,这桶“白漆”,其实是食盐和石灰水按多少多少比例调制的,驱虫防冻必不可少。说完,他灵机一动,刷完后,又扯一匹红绸绑树干上,一下子红红火火了。

惊蛰过后,害虫开始猖獗。外公成天看着枣树上蹦来跳去的小虫,愁得要命。本以为是今年虫害严重,可瞧瞧旁边那年轻人种的枣树,偏就清爽干净,啥事没有。

抹芽、清基肥、砑枣……两位种树人谁也不让谁,各拿各的绝活儿,只为秋日的丰收。可奇了怪的是,明明是一样的枣树,长在一样的地方,淋雨晒太阳都同步,但大家总感觉,这“新技术”,虽然听起来新奇,但其实“头头都是门道”,总要略胜一筹。

新旧方法不同,待到秋天结果,成效也不同。

外公种的树,结的枣子不多,而且个头小、颜色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灰枣”;可那扶贫干部种的呢,枝枝挂满了青灯笼。

鲜明对比下,外公终于心服口服。

外公从此就踏踏实实,虚心跟着那年轻人学种枣了。一会儿搭起大棚、一会儿农枣间作,有空就配制各种新型农药肥料,再也不总是依赖老方法了。那扶贫干部不仅耐心教外公种枣,有问必答、有难必帮,而且还弄来好几本种枣技术的科普书,帮助我家的枣树种植更上一层楼。

后来,全村顺利脱贫,“大学生村官”也圆满完成了任务。父老乡亲们先是靠种枣致富,又靠种枣积极发展食品业、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人人都分到了不少红利。现如今,外公虽然年纪大干不动了,却仍向很多人传授栽培技术。我虽然早已走出了山村、走进了城市,但每次回老家,依然能看到那两棵枣树,仍旧一年年葱郁繁盛、开花结果,像两个卫士,静静伫立在老家门口。

清风徐来,亭亭如盖。

一棵是枣树,一棵还是枣树;都寄托了春天的希望,都代表了蓬勃的未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