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年的乡下,坯,就是由草与土混拌在一起做成的土砖,是盖房子、垒院墙、建牛圈猪舍所用的主要材料。那时乡下是清一色的土坯草房,特点是既经济实惠,又冬暖夏凉。
记忆里,土墙有三种垒建方法:有用豆秸拌泥垛的,有用草拌泥编的,但最多还是用土坯垒的。垒墙时,每层土坯之间还要薄薄地铺一层湿土。这样垒建的房子省时省事,因此经常看到人们在农闲时脱土坯。
脱坯一般都是选择春耕后或秋收前的时间,地点是平整宽敞的地方。如果在大泡子沿那就更方便了,所用的土和水都是就地取材。
脱坯前,先将剁成两三寸长的草与土拌匀,浇上水,闷一会儿,待草泡软了,土也发黏了,便用二齿钩不断地搅拌,让水、草、土进一步均匀地黏合成泥。
脱坯时,将木制的坯模子用水抹湿,摆放在地面上,把泥填进去,四角用拳头捣实,坯面上用水抹光滑,然后将坯模子提起来,一块土坯就脱成了。脱坯要选择大晴天,脱好的坯暴晒两天坯就干得差不多了。这时,把土坯翻立起来,再风吹日晒一天,彻底干透了,可以码成中间有空隙便于通风的花垛,还要在上边盖上一些草或旧席子什么的,以防被雨水淋着。脱坯是个重体力活儿,东北俗语“四大累”里,就有和大泥、脱大坯、吹喇叭、夯地基。
火炕是睡觉的地方,冬天又要靠火炕取暖,长年烧柴禾,炕洞烟道也堵得不再畅通,因此每年都要扒一次炕。扒炕前,要提前准备好炕面坯。炕面坯不同于垒墙用的黑土坯,为了让土炕的热气上来得快,炕面坯要比垒墙坯薄一些,但它又要搪在炕洞上,必须结实,因此脱坯时要在中间加进两根木棍,俗称坯骨头,用来增加坯的抗压强度。
脱坯还需要一样工具,就是运泥用的胯车子。胯车子是木制的独轮车。它的木轮在最前边,直径约50厘米,外边包着铁皮,铁皮上钉着大帽钢钉。车的平板在中间,差不多一米见方。前端有立着的挡板,可以挡住所载的东西不会从前边滑落。平板的后边延伸出两个长长的把手,下边有与把手垂直的两条木腿,与前边的木轮成三点着地停放。
近些年,农村的胯车子消失了踪影,演变为现在的钢制独轮车。轮子为充气的橡胶轮胎,使其更加轻便灵巧,同时取消了平板,换成了铁槽。独轮车在建筑工地上搬运砂石、水泥等建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