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6版:理论评论

把红色基因有效融入时代新人培养过程

聂 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提出明确要求。高校是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处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思想宣传的前沿阵地。牢记殷殷嘱托,科学认识、牢牢把握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探索有效路径,利用多种渠道,切实发挥红色基因的导向、形塑与涵养功能,才能更好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把红色基因有效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过程,提升广大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深刻领悟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意蕴。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坚定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这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走向美好未来的需要。特别是新征程上,世界局势动荡变革加速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惜现在,应对挑战,更好地开创未来。对于培养时代新人来说,党领导人民一路走来的光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育人过程,要求我们必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遗址、遗迹、遗物等红色资源记述着风雨历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是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必须弘扬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产生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光荣传统、精神风貌。弘扬红色文化离不开对党的革命实践的历史叙事,要把讲述红色故事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关键课程中,要揭示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回望革命实践之艰辛,把特定的历史环境、人物及事件融入历史叙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拓展大学生的历史认知,把道理讲深、讲透,提升其历史感悟。必须守土担责。高校要认识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过程中,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提升站位、强化认识、付诸实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守好教育阵地,更好把红色历史记忆根植于大学生的心田,使历史记忆得到升华,红色基因得到传承。

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使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我们发挥大学自身优势,链接各类资源,在推动以红色文化育人中与旅游、文创等领域有机融合,同有关方面倾力合作,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系列精品,依托资源优势联合开展红色研学,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通过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教学与自学结合等方式,听历史故事,看今昔变迁、生活变化。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访老区、参观纪念馆、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聆听来自火热生活、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集约高效使用红色文化资源,使大学生切身体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增进群众感情。系统化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课堂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增强青年学子不断学习本领,立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青春的责任感、使命感。

把工作落实落细,持续拓展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路径。只有把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才能更好让学生经历红色教育的身心洗礼,高度认同并牢牢坚守红色基因中蕴含的信仰追求。就地方高校而言,传承红色基因可以聚焦打造高校红色文化品牌、盘活当地红色资源,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精细化举措,不断推进相关工作向纵深化发展。一方面,着力打造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在推动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体系相融合的过程中,注重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与研究阐释品牌。强化学科及新型智库建设,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工作,加大对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基地建设等支持,推出优质特色课程体系,如把红色文化研究融入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建设中,推动特色专业发展。注重打造思政教学品牌。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教材内容、教学元素,加强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互动式、对话式、专题式教学,将生动鲜活的红色案例多渠道融入高校课堂,增强教学的“场景感”和“带入感”,提升红色文化教学针对性,使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品牌。校地双方建立红色文化基层服务和合作机制,鼓励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另一方面,助力盘活当地红色资源。发挥高校人才与科研等方面优势,在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和宣传推广工作中。“三地三摇篮”是吉林的红色标识,吉林大地红色资源丰富,高校可以参与相关红色资源基本情况梳理、掌握红色资源利用现状、红色资源保护规划建议、加强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在盘活红色资源、形成红色文化传播强大正能量中发挥作用,也为教学提供更多鲜活素材。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