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明确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要上下贯通,接地气、有烟火味,进社区、进农村、进青少年心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时刻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充分激发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力,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将其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履行培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尊重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水平,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效果,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所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应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职业操守和爱国情怀,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思政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思想水平和教育素养,增强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紧贴时代变化、学生特点、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体系,不断满足学生需求和期待,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好课程改革方向。“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往哪改、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高校要将坚持“八个相统一”贯彻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过程,努力在强化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和认可度。要将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充分融合,积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力量协调参与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多方协调沟通机制,努力实现思政教育“时刻在场”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用受众的语言讲清受众关心的事、操心的事、担心的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热点问题等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更好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范围,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理想信念、创新思维、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创新载体、积极融入,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科学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到教育教学各方面,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打造示范课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年学子心灵。积极开展教书育人楷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推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各方面英雄模范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有效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培根铸魂为核心点,通过主题党日、微党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持续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