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等一系列工作目标。
科学素质的提升既关系每个人成长,也关乎国运。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鼓点铿锵,成果倍出。从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到高铁纵横、航母巡海等,科技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这些成果是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翻腾起的浪花,那么公众的科学素质、社会的科学水平则是浪花之下的深水静流。只有公众的科学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和普遍提高,科学发展才更具潜力,底蕴才更为深厚。
强化科普硬件配置。把科普作为一项重要事业全面推进,需要一方面重视科普设施建设,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所加大投入,做好日常维护,与时俱进地发挥好其科普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注重让越来越多的场所融入科普教育元素,成为科普领域的新生力军。要积极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要求,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持续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在此基础上,要在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把科普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下功夫。既要“润物细无声”,也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全社会关心科普、参与科普,实现由相对单一主体的推动到社会有机体联合推动的转变,通过完善的协作机制,在全社会更好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关注重点人群。面向机关、企业、社区、校园、乡村、军营等展开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内容、优化服务供给,进而建立起牢固而有效的科普支持系统。特别需要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场景和行为特征,强化网络安全和手机应用方面的科学知识普及,提升老年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助力其跨越知识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迈向智能时代,融入数字社会。
探索建立社会热点科普响应机制。毋庸讳言,每一次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自然现象、公共事件、大型活动背后,往往都蕴藏着具有无限潜力的科普契机,探索建立社会热点科普响应机制,可以及时响应社会热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科学解读信息,既实现了舆论有效引导,又提升了公众认知能力。这一机制将变化的科普需求和持续的科普供给相结合,静态的科普资源和动态的科普行动相结合,将科技创新的知识和文化创意的元素相结合,切实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影响公众,服务大家。
持续优化科普生态。“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现代化的网络把各种社会创新要素联系在了一起,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全民科普时代已经到来,更高水平的协同化完全可以形成强大科普合力。把握住时代的机遇,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于各自行业前沿,携手创作形态丰富、质量优异的科普作品,进而形成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扩散、科学文化传播一体化的良性科普生态。以更高水平的信息化重构科普服务流程,打造“智慧科普”新引擎。深刻洞察“顾客”需求,以前沿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科普产品服务的定制化、场景化和精准化,逐步形成层次丰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科普生态,让生动有趣、直观快捷、富有时代气息的科普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百姓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