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理论

坚持改革创新 更好铸魂育人

王 典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广大高校必须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更好地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

切实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领导。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思政课建设和改革,教师是战斗员,党委则是指挥部。作为高校政治领导核心,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必须时刻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从党性高度定位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改革方向,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时间和重要地位,正确处理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关系,努力打造更多思政“金课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思政教育主体力量,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配强配精思政课教师,组织教师及时学习党的重大理论,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其站稳政治立场,慎思明辨、理直气壮开好理论课。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教育教学素养,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牢记于心、活化于行,坚持正确发声、大胆发声,努力实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抓住“拔节孕穗期”,上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提升思政教育的质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更好拓展思政教育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推动思政教育进进社区、进农村、进青少年心中,实现由校内教育向社会教育、由课堂教育向生活教育的拓展。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向跨专业、跨学科的大思政课程的通识教育转变,使学生听得懂、乐于听,并凭借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立得住、行得通。要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个人品德修养培养相结合,努力实现时时讲政治、课课有德育。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社区和农村,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由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理论坚信者和积极践行者。以开展先进人物事迹宣传、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使书本中的思政元素鲜活起来,增强教育的亲切感、体验感和参与感。积极破解传统思政教育的固有格局,着力从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和时间中突破出来,将课堂教育转向生活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多方协调沟通机制,全力实现思政教育的“时刻在场”。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政政治教育要“用群众的语言讲清群众关心的事、操心的事、担心的事”,以接地气、有人情味和烟火气息的表达方式,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大思政”教育。坚持以理服人,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优势讲清楚讲明白,将社会热点问题讲及时讲透彻,更好回应学生关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及时关注互联网网络平台发生的重大时事和热点新闻事件,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探索多样化、多元化的课程建设和改革途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从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多元化。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智慧情感等元素充分融入产品创作中,更好抢占思政教育话语权。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丰富,增加课堂信息含量,让思政课更具魅力。将各种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故事教学法、校园微调研等方式提升思政课到课率、参与率,将思政课教学从课堂搬到云端,探索“线上+线下”交互配合的新路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做到有情、有景、有触动,不断形成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实效性。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