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9版:文化

传承经典 面向未来

——“吉剧《桃李梅》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综述

本报记者 裴雨虹

《桃李梅》是吉剧奠基之作,自1960年首演以来,被20余个剧种移植,是吉剧艺术活态传承的保留作品。9月22日,由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吉剧《桃李梅》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业仪式暨汇报演出在长春桃李梅大剧院举行,来自全国11个专业院团的15名学员,以出色的舞台表现,集中展示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成果。

言传身教

倾囊相授

此次培训邀请了邬莉、李松桥、肖汉臣、安静芳、梁学华、李占春、郭培利、侯为民、马士杰、刘巧云、初桂芝11位艺术实践经验丰厚、艺术视野开阔、艺术技能高超的吉剧名家名角授课。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一对一教学、公共课等方式,使青年演员开阔了眼界,促进了经典剧目的传承和不同剧种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中,授课专家从吉剧唱腔的一板一眼到咬字归韵的一字一句,从表演的手眼身法到人物内心的精雕细琢,都亲自示范、耐心指导,使学员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掌握人物核心,领悟吉剧的精髓和《桃李梅》的魅力。来自柳州市艺术剧院地方戏曲剧团的学员吴茜表示:“在学习吉剧唱腔时,每个字、每个音符,老师都教得很细致,就连一个叹气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此外,学员们也纷纷表示,这次培训不仅是学习经典之作《桃李梅》,也学习了前辈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创排精神,“艺术家们的满腔热情和艺术情怀感染着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交流互助 求知心切

参与此次培训的学员均为有相当专业基础的青年戏曲表演人才,涉及评剧、京剧、吉剧、晋剧、龙江剧、辽剧、湘剧、彩调剧等剧种。培训期间,授课专家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位学员的特点,让大家互相指导,交换长处,打破了地域和剧种的限制,使学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培训中,有的学员是吉剧《桃李梅》的新生代扮演者,有的是第一次接触吉剧,还有的是第一次扮演古装戏。学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对艺术充满渴望。面对针对性强、高密度、高强度的学习,他们集中精神力量,不断超越自己、融入角色。每天上午8点30分正式开课前,排练室早已有很多学员在复习,他们也会经常加班预习唱段,反复听曲谱到深夜,互相指点、交流心得,直言缺点、相互纠错,遇到不同的见解,还会格外兴奋并展开热烈探讨。

周密策划 高效配合

为期30天的培训是对吉剧一次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对发展吉剧艺术、培养传承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参考。

多年来,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此次培训的亮点,开班第一课邀请了杨靖宇干部学院副院长丁彬为学员们上了一堂严肃生动的党课,为培训高质量推进奠定了基础。此外,从培训项目的谋划、申报、立项、招生到开班,剧团全体工作人员精诚合作,对学员的食、宿、行,课程设置、疫情防控、班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及时、高效、有序的安排。在不影响培训的同时,剧团还完成了新创剧目《红雪花》的建组和前期创排、吉剧《小村故事》的恢复排练、“精彩夜吉林”的演出、“像音像”工程吉剧《桃李梅》的录音……省戏曲剧院副院长张思光表示,这些项目不仅是同步推进的工作,更彰显了吉林文艺工作者向上而行的奋进力量和吉剧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使命担当,我们也将保持初心、面向未来,让吉剧能够有人才、有好戏,推动吉剧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