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评论

更好发挥“实践课堂”的育人作用

丁默轩 魏泰龙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实践课堂”通过走进社区、农村、企业等社会生活场景,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融入到生活实践,见证时代发展一点一滴变化,能够推动其更好地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感受。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的征途上,广大高校应进一步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持续发挥“实践课堂”育人作用,助力学生学有所成,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高校思政实践育人在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课堂”致力于把思政课教学改革与“三全育人”贯通,使思政课教学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各高校广泛开展的读红色经典、访革命遗址等系列社会实践,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交互式思政课和相关主题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引领青年学子回望历史、审视当下、面向未来,将思政育人拓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场景中,引导学生们感受民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用丰富的课程内容把思政课堂的“单一性”变为“多样化”,让教学有了更为鲜活的形式和载体,使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实践课堂”推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打通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原有边界,使学生在生动实践中深刻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密码,锤炼立志成才、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意志。

推动校内外育人体系融会贯通。“实践课堂”致力于整合各类育人资源,以“大思政课”理念协同推进思政实践育人,提升育人质量。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完善社会协同体系,以务实举措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衔接,实现多类别实践项目整体设计以及有效衔接。在校内打通、校外融通上下气力,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可持续的实践育人模式。挖掘实践内涵,着力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层皮”问题,把优质实践教学资源聚集起来,重视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打造政校行企社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实践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动思政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做精做细,实现实践育人常态化长效化。

运用“实践课堂”讲好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借助“实践课堂”,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精神体现于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增加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进一步促使学生思考思政理念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共鸣。如在各具特色的授课空间中,师生共同近距离聆听先进人物的奋斗故事,感受新时代榜样的奋斗足音,加强了先锋模范人物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这一过程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定,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化了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提升了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实践课堂”既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了解、学习中国精神,更能让学生自觉传播中国精神、在实践中发扬中国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不断提升“实践课堂”的技术含量。奋斗的内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凸显出其真正的力量。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智慧教室”和社会实践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层出不穷,让思政课堂衍生出越来越多样的呈现形态,使得“实践课堂”有条件通过场景实时变换以及室内室外联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如以5G和3D等技术为支撑,运用“实践课堂”带领学生“云”游名胜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拓展学生的体验感,让大学生的线上参观和线下参观互相借力。相较于纯粹的课程讲解,这种实践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立体化,将深奥的文字形象化,点燃了青春学子的学习热情,增强了青春学子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激励了青春学子起而行之、为国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